今天是:
教学质量信息

2022-2023学年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时间:2023-12-05 15:43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
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学院概况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创建于2002年,由武汉工程大学与武汉工大资产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联合举办,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培养通信、光电、计算机、自动化、化药、材料、机械、土木,以及艺术、外语、经管等学科专业领域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院依托省属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工程大学的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和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持续壮大师资队伍,持续优化办学模式,持续完善办学条件。
学院开办有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艺术学等7个学科门类的41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面向全国26个省市区招生,现有在校生12900余名。
学院目前拥有两个校区。一是武汉工程大学武昌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虎泉街366号,占地500余亩;二是邮科院校区,位于武汉市洪山区邮科院路88号,占地200余亩。两校区均位于武汉中国光谷的核心地带,直线距离1.2公里,集幽雅的校园环境、浓厚的文化氛围、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备的教学生活设施于一体。
学院设有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8个学院。现有专兼职教师717人,其中专任教师具有硕士学位及以上的比例为91.72%。学院还从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聘请40余名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
建院二十年来,学院沉淀了“厚德、明志、勤奋、笃行”的院训精神,形成了“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探索1(学科专业教育)+X(职业技能教育)+N(创新创业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社会影响不断扩大,已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培养输送了近4万名毕业生。
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流专业、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等17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共12门,省级教学团队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9个,国家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课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主持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等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百余项。
学院注重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丰富的课外科技、文艺、体育活动和社会实践等,大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近年来,学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化工设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自动化系统应用大赛、结构设计大赛、工程造价技能及创新大赛、艺术设计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翻译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共荣获国家级奖励180余项,省市级奖励560余项。
学院高度重视开放办学,与世界知名信息通讯企业——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国上市公司500强企业——湖北兴发集团、上海安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三安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200多家国有大中型国企、外资企业、民营企业等建立了密切的校企合作关系,分别与罗克韦尔公司、达内教育集团在校内共建自动化实验室、大数据实验室。学院先后与英国、加拿大、俄罗斯、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的多所高等院校与研究机构签署交流合作协议,开展了一系列留学、互访等多方面的合作。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五个思政”、落实“三全育人”,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涌现出一大批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先后获得“湖北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高校活力团支部”、“湖北省优秀支教团队”、“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湖北省征兵先进单位”、“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级优秀征兵政策宣讲员”、“长江学子”等荣誉称号。
当前,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进依法治校,加快特色鲜明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建设步伐,为湖北省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贡献力量。

一、本科教育基本情况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办学总定位:立足行业,面向基层,建设为地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机制,改善办学条件,相关指标符合教育部对独立学院考察验收要求;到2030年,力争将学院建设成为一所在省内有较大影响、国内有一定知名度,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办学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综合排名在湖北省同类院校中位居前列。
办学层次定位:以本科教学为主体,适度发展专科教育。
学科专业定位:以工学及相关学科门类为主导,工、理、管、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
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院的才培养目标,具体来说就是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
服务面向: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各相关行业地方基层和区域经济社会基础发展。

(二)本科专业设置情况

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依法办学,学院秉承“厚德、明志、勤奋、笃行”的院训,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宗旨,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推进高水平本科建设整体情况,为社会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坚持内涵发展,稳步推进应用技术型理工院校办学道路。
学院下设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建筑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语学院。在本科专业设置方面,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质量提升”的发展的原则,构建了工、理、管、经、文、法、艺术等多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近年,学院积极完成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关专业的申报,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推行专业负责人制度,2021年新增一个艺术类专业:数字媒体艺术,新增一个普通类专业:商务英语;2023年申报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已报送至教育部审批中。全院本科专业总数共计41个,专科专业总数共计10个。现学院正在招生专业(含专业方向)共有本科专业43个,专科专业5个。涵盖经济学、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七个学科门类,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涵盖工、理、管、经、文、法、艺等学科门类协调发展专业结构和布局。面向26个省(区、市)招生。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流专业、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等17个。

(三)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

各类全日制在校学生情况及本科生所占比例:2022-2023学年学院有普通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0991人,专科生1931人,总计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含一年级2255人,二年级3134人,三年级2988人,四年级2614人,专科1931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84%,在校本科生分布情况如下(详见表1)。
表1 2022-2023学年全日制在校本科学生人数年级分布
2022 2021 2020 2019 合计
2255 3134 2988 2614 10991
 

(四)本科生源质量情况

1.招生录取人数和报到率更加稳定
2022年,学院在41个专业(方向)安排招生,均为本科,面向26个省(区、市)。总计划2392人,均为本科计划,实际录取学生2392人。实际报到2266人,总报到率达到95%,其中艺术类面向8个省份招生,招生计划258人,实际录取258人,实际报到250人,报到率为96.9%。(详见2021-2022年招生计划完成情况表)
2021-2022年招生计划完成情况表
年份 计划数 计划增量 实际录取 实际报到 报到率
本科 其中
艺术
专科 合计 本科 其中
艺术
专科 合计 本科 其中
艺术
专科 合计 本科 其中
艺术
专科 合计 本科
%
其中
艺术
%
专科
%
合计%
2021 2282 250 309 2591 0 5 -555 -550 2282 225 309 2591 2156 218 296 2451 94.48 96.89 95.79 94.60
2022 2392 258 0 2392 110 8 -309 -199 2392 258 0 2392 2259 250 0 2259 94.44 96.9 \ 94.44
 
2.湖北省生源充足,整体生源质量持续向好
学院招生在同类院校中有自己的基本特色和优势,2022年湖北省计划1474人(普通类本科1317人,艺术类本科157人)。我院本科物理+不限组录取线为424分,高出批次线15分,物理+化学组录取线427分,高出批次线18分,物理+化学/生物组录取线为436分,高出批次线27分;历史+不限组录取线为444分,高出批次线9分,历史+政治组录取线为447分,高出批次线12分;艺术(不分文理)录取线为综合分528分,高出综合分批次线38分。
3.排名在省内同类高校稳中有进
2022年,在湖北省五个招生组别全面进位,物理+不限组前进2位、物理+化学组前进4位、物理+化学/生物组前进1位、历史+不限组前进3位、艺术组前进1位。近五年投档分数情况总体呈现上升态势。
4.省外生源更加充足、质量更高
2022年在25个外省招生,共计56个省市类别,其中38个省市类别生源质量提升,10省市类别生源质量持平,7省市类别生源质量回落,1个为2022年新增招生省份,生源质量总体稳步提升。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一)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

学院师资队伍(数量及结构情况、师生比):2023年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专任教师队伍在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年龄结构等方面均逐年优化。截止2023年9月底,学院折合教师总数约为504人,按折合本科学生数10017计算,生师比约为19.88。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5个。
1.职称结构
在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38%;正高级职称1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48%;副高级职称7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2.48%;中级职称12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3.79%;初级职称2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9.66%;未定职称51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7.59%,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基本合理。
2.学历结构
在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历的8人,硕士学历的258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占专任教师总数91.72%。
3.年龄结构
在专任教师中,46岁及以上教师34人,占专任教师的11.72%;36-45岁教师136人,占专任教师的46.90%;35岁及以下教师120人,占专任教师的41.38%。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的结构详见(详见表4)。
表4 教师队伍职称、学位、年龄结构
项目 比例(%)
职称 正高级 4.48
副高级 24.48
中级 43.79
初级 9.66
最高学位 博士 2.76
硕士 88.97
年龄 35岁及以下 41.38
36-45岁 46.90
46-55岁 10.00
56岁及以上 1.72
 
4.教授承担本科课程情况
本学年,学院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540门。以大学英语、英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试点课程,积极探索公共课程、文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方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以促进课内外教学有机统一与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增加线上教学、推进网络课程。
    学院本科主讲教师以讲师为主,其中2022-2023学年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38,占总课程门数的7.03;课程门次数为366,占开课总门次的11.7%。正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5,占总课程门数的2.8%;课程门次数为28,占开课总门次的0.9%。副高级职称教师承担的课程门数为180,占总课程门数的33.33%;课程门次数为756,占开课总门次的24.16%(详见表5、6)。注:以上统计包含外聘人员与离职人员。
表5 2022-2023学年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课程总门次数:3128
学科门类 专业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数 占课程总门次数比例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5 0.48%
艺术学 产品设计 18 0.58%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6 0.51%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3 0.10%
艺术学 动画 13 0.42%
法学 法学 7 0.22%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5 0.48%
管理学 工程管理 8 0.26%
管理学 工程造价 7 0.22%
管理学 工商管理 13 0.42%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4 0.13%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8 0.26%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4 0.45%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23 0.74%
艺术学 环境设计 16 0.51%
管理学 会计学 8 0.26%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3 0.42%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8 0.90%
工学 软件工程 3 0.10%
文学 商务英语 26 0.83%
管理学 市场营销 8 0.26%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6 0.19%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5 0.16%
工学 通信工程 1 0.03%
工学 土木工程 10 0.32%
工学 网络工程 3 0.10%
工学 药物制剂 14 0.45%
文学 英语 25 0.80%
工学 制药工程 18 0.58%
工学 自动化 18 0.58%
表6 2022-2023学年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教授总数:84
学科门类 专业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数 占教授总数比例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0 100%
艺术学 产品设计 6 100%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 100%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4 100%
艺术学 动画 6 100%
法学 法学 6 100%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 100%
管理学 工程管理 5 100%
管理学 工程造价 4 100%
管理学 工商管理 8 100%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 100%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6 100%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10 100%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14 100%
艺术学 环境设计 6 100%
管理学 会计学 7 100%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2 100%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7 100%
工学 软件工程 3 100%
文学 商务英语 11 100%
管理学 市场营销 6 100%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3 100%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3 100%
工学 通信工程 1 100%
工学 土木工程 6 100%
工学 网络工程 3 100%
工学 药物制剂 9 100%
文学 英语 12 100%
工学 制药工程 11 100%
工学 自动化 11 100%

(二)教学经费投入情况

学校在办学规模稳定,办学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坚持财务资金预算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优先保障本科教学经费的投入。2022年学校共投入教育经费总额21097.81万元;投入教学经费601.84万元,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283.60万元,其中实验经费支出为182.51万元;实习经费支出为6.78万元;教学日常运行支出318.24万元。
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约为246.28元,按全日制本科生10991人计算,生均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为289.55元。
学院在每年的资金预算中优先安排教育教学经费投入,使教育教学经费支出占学校办学经费支出比例不断提高,教好的满足了教学和人才培养的需要(详见表7)。
表7 教育经费收支情况(自然年)
项目 金额
教学经费支出
(万元)
支出总计 601.84
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318.24
教学改革支出 1.11
专业建设支出 54.58
实践教学支出 189.29
其中:实验经费支出 182.51
实习经费支出 6.78
其他教学专项 0.00
学生活动经费支出 28.39
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支出 10.23

(三)教学设施应用情况

1.教学用房
学校现有教学行政用房面积(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行政办公用房)共54859.7平方米,其中教室面积18391.00㎡,智慧教室面积8779.45㎡,实验室及实习场所面积3335.00㎡。
学院拥有体育馆面积5037㎡、拥有运动场面积4167㎡,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生均面积约为0.71㎡;学院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面积为3335㎡,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生均实验室面积约为0.26㎡;学生宿舍面积55776㎡,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生均约为4.32㎡。
根据2023年统计,学院总占地面积162663.72㎡,学校总建筑面积为158674.09㎡,绿化用地面积为10696.81㎡,产权占地面积为45528.61㎡。
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算,生均学校占地面积约为12.59㎡,生均建筑面积约为12.28㎡,生均绿化面积为0.83㎡,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25㎡,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0.26㎡,生均体育馆面积0.39㎡,生均运动场面积0.32㎡,详见(表8)。
表8 各生均面积详细情况
类别 总面积(平方米) 生均面积(平方米)
占地面积 162663.72 12.59
建筑面积 158674.09 12.28
绿化面积 10696.81 0.83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54859.7 4.25
实验、实习场所面积 3335 0.26
体育馆面积 5037 0.39
运动场面积 4167 0.32
 
2.图书馆及图书资源
学院图书馆面积17060平方米,阅览室座位数3509个。图书馆藏纸质图书1679263册,生均146.92册;2023年新增图书267814册,生均23.61册。图书馆拥有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其中,电子图书1423414册,逐渐形成了覆盖全校各学科专业、较为完整的中外文文献资源的馆藏特色,可满足教学和教科研工作的需求。学位论文9307997册,音视频9329小时。2023年图书流通量达到444408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4348433次,当年电子资源下载量2110531次。
3.教学科研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验室
学院现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7233.88万元,其中2022-2023学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83.08万元,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5598.11元。
学院现有教学实验室57间,其中基础实验室43间,专业实验室14间。学院现有教学用计算机1446台,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约12台。
4.信息资源及其应用情况
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积极推进校园网络及信息资源建设。学院现有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3070GB、上网课程数20门、电子图书4544册、线上音像视频79小时。通过第三方合作或直接采购第三方信息系统及服务的方式,积极拓展学院的信息资源,信息(资源)安全性更高,信息资源保障更有力。
学院对信息资源集中管理、统一调配、有效利用,促进其服务教学与科研。校园网络教学资源较为丰富,学院信息化建设为提升教学与科研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师生的“教与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同时也为师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四)学生资助

为落实国家资助政策,规范国家财政资金发放,扎实推进学院资助工作,多措并举,精准实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实现“精准资助,应助尽助”。
1.高度重视,加强资助制度建设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成立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管理和监督学院的资助工作,同时加强资助相关制度的建设,切实提高资助工作管理水平。2022年我院完善了奖助制度,修订了《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国家助学金管理办法》,同时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工作,加大对特殊困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切实保障各项资助政策有效落实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确保了我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助力脱贫攻坚战。
2.规范管理,严格程序,关爱学生
坚持用好中央、湖北省等各级政策类资助资金,严格规范评选和发放流程。2022年春季为2033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 335.39万元国家助学金;2022年秋季评定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的学生共2382人,共计资金总额906.2万元。学院设立了综合奖学金和单项奖学金,共为118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发放 107.85万元,在评选及发放流程,严格按照国家和学院的资助政策和制度,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真正做到“零投诉”。
2022年,学院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力度,发放勤工助学、雅安地震受灾家庭学生困难补贴、2022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交通补贴、寒衣补助、爱心车票补助、寒假走访慰问补贴等困难补助共计21.53904万元,减轻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负担,实现应助尽助、应补尽补,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3.认真学习资助文件精神,积极开展业务培训工作
为将精准认定、精准资助与资助育人落到实处,学生工作部(大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召开专题资助工作布置会说明资助工作的重要性;多次组织各二级学院集中学习,开展业务培训工作,组织辅导员、班主任学习资助政策文件及资助项目申办流程等;学生工作部负责资助的领导和老师下二级学院指导和督查各二级学院开展学生资助宣传及落实工作,解答班主任在资助工作中的疑问和困惑。
4.加强资助政策宣传推广
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学院媒体平台、宣传栏、QQ、微信等方式对学生资助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同时通过学生班会开展学生资助主题教育班会,向各班级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加强学生防范以发放助学资金为名实施的诈骗、远离不良校园贷款等安全教育。向新生发放《高校本专科国家资助政策》、《湖北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表》以及《2022年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申请指南》充分的保证新生对资助政策的了解。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2022-2023学年,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国家、省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文件精神,牢固树立“学生中心”、“问题导向”、“持续改进”理念,着力进行学院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激发二级学院办学活力,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学科专业特点紧密结合,持续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加强课程思政体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专业建设

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各二级学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办学资源条件,在基于我院《关于公布<关于制定 2023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及制定 2023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通知》(院政发〔2022〕54号)的指导下,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专业规范,调研论证,招生需求等,2022 年初学院确认以“1+X+N”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召开专家论证会、学术委员会,经过多轮修改最终顺利完成《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利用线上课程资源,做好部分专业理论课程模块的优化。
与兴发集团继续深入探讨“兴发基地班”合作模式,2021年1月,输送首批兴发基地班毕业生赴兴发参加就业实习,目前已与兴发集团正式签约入职工作并于2021年10月15日与兴发集团签订教师培训项目协议,进一步扩大双方在师资培训、人才培养等方面合作的深度和广度,调研推进高职扩招弹性学制学生的培养模式。2023年我院与兴发集团开展校企合作订单班项目,同年9月输送46名学生赴兴发集团参加就业实习。
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批质量工程项目,出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章程(试行)》《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术委员会章程(试行)》《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学成果奖管理办法(试行)》《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院级教学优秀奖管理办法(试行)》,积极组织二级学院申报,为学院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夯实力量。
2022年举办学院第一届院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院级教学成果奖24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13项;推荐申报2022年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分别为“化学工程与工艺教研室”、“土木工程教研室”,均获得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推荐申报第九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1个、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1个并获二等奖;2023年组织学院教师申报院级教学优秀奖,经教师申报、二级学院初审推荐,教务部组织专家评审,共有14位教师获得2023年院级教学优秀奖;2023年推荐“动画教研室”、“经济教研室”申报湖北高校优秀基层教学组织,结果待审批中。

(二)课程建设

本学年,学院共开设本科生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专业课共540门。以大学英语、英语专业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试点课程,积极探索公共课程、文科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方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方法,以促进课内外教学有机统一与结合,提高学生学习的效能;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增加线上教学、推进网络课程。(详见表9)。
表9 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以及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学科门类 专业 实践占总分比例 选修占总分比例
工学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5.61% 9.70%
艺术学 产品设计 31.00% 11.25%
工学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35.54% 9.64%
工学 电子信息工程 37.98% 10.26%
艺术学 动画 31.21% 11.18%
法学 法学 24.13% 10.49%
工学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35.03% 9.58%
管理学 工程管理 36.65% 9.88%
管理学 工程造价 37.27% 9.88%
管理学 工商管理 29.83% 10.67%
工学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35.21% 10.13%
经济学 国际经济与贸易 29.83% 10.67%
工学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33.90% 9.41%
工学 化学工程与工艺 35.15% 9.70%
艺术学 环境设计 30.94% 11.25%
管理学 会计学 30.50% 10.67%
工学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34.93% 9.41%
工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6.16% 10.13%
工学 软件工程 36.31% 10.13%
文学 商务英语 29.91% 9.97%
管理学 市场营销 29.83% 10.67%
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 30.63% 11.25%
艺术学 数字媒体艺术 35.40% 11.18%
工学 通信工程 37.98% 10.26%
工学 土木工程 32.65% 9.41%
工学 网络工程 36.00% 10.13%
工学 药物制剂 35.63% 10.00%
文学 英语 28.74% 9.97%
工学 制药工程 36.36% 9.70%
工学 自动化 35.76% 10.91%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线上选修课20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线上选修课20门。全专业覆盖开设网络公选课促进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及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培育、建设工作,结合学院智慧课室便利条件,利用智慧教室录播室逐步推进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录制工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为提升学院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已开展9门课程的课堂实录及说课视频录制工作。
2022-2023学年,应省厅要求,我院积极开展“湖北高校省级本科素质教育选修课程”,共计开设《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四门线上选修课,选修覆盖全专业学生;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便覆盖法学专业新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纳入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目前,学院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8门,2023年4月初,为深入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有关工作的通知》(鄂教高函〔2023〕7号)精神,经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申报、二级学院推荐,教务部组织评审,推荐申报湖北高校一流本科课程5门,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获批省级线下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获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大学物理实验”获批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23年4月中旬,为有效推进学院课程思政工作深入开展,我院组织教师申报2023年湖北高校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教学研究示范中心,目前结果待审批中。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2020年,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8门课程,出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院政发〔2023〕17号),截止目前已有11门课程完成结项工作。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典型教学案例四大手法,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打造特色示范课堂。未来将努力推动建立课程思政数字案例库,遴选涵盖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的一批优秀课程,带动全院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三)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质量高数量多是近年教材建设的亮点,同时也体现了我院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水平。
学院大力推进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的选用与学习,结合学院自身实际情况,加大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的培训力度,切实做到“先培训后上课”,帮助任课教师准确理解和掌握马工程重点教材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教材审核方面,根据上级要求,组织全院各专业进行本科高校教材教辅排查整改工作,并定期开展教学教材审核工作,做到覆盖;在教材建设方面,为加强教材管理制度,出台了《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教材管理办法》,完善教材选用、撰写、审核等方面管理制度。2023年共申报审核出版教材18本。

(四)教学研究与改革

学院不断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改革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引导教师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拓展、共享校内外教学资源,与文华在线合作,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举行了全院专职教师在线课程的应用与开发培训会,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使用和建设,持续推进课程综合改革,做好“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课堂+现场”、“主讲+聘请”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平时+期末”考核方式改革,同时选取部分优秀课程进行在线录制工作。继续推进大学英语课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革、英语专业学习导师制等纵深发展,组织实施改革成果经验总结、展示交流、评优评先等工作。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增加线上教学、推进网络课程,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线上选修课20门,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线上选修课20门。促进学生更好获取知识及提升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注重加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的培育、建设工作,结合学院智慧课室便利条件,利用智慧教室录播室逐步推进精品课程、优质课程视频教学内容的录制工作,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近三年学院共计完成9门课程线上录制工作,包含软件录屏、抠像动画、实拍访谈等多种形式,共计总时长近3000分钟。
2022-2023学年,学院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促进教师发展。加大教培力度、稳步提升师资队伍建设与教师发展平台;大力推进学院“邮电大讲堂”的思想引领与教育作用,为教师的自省、自立、自强、自信夯实后盾。全年教师发展中心共组织、督促教育教学相关培训13项,相比往年新增1项(说课技能提升教学活动)参加教师151余人次;组织教育教学相关会议17项,参加教师809余人次,内容涵盖面广、辐射度大。
为进一步弘扬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激励全院广大教师甘守三尺讲台,不断增强教师立德树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组织举办了第六届“立德树人铸师魂、潜心育才担使命”主题师德师风演讲比赛。
大力推进教科研项目建设工作,严格项目过程监督,通过抽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对在建项目实施动态管理。优化学院项目申报、遴选、立项、评优工作机制。
我院以会员单位加入了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研究会和大学生体育协会,同时开通了高校思政工作申报系统、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系统。,为给老师们提供更多申报平台,相比去年,新增了7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分别为:2023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课题、中国文联文艺理论研究课题、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申报、教育部社科司关于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2023年武汉市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大学外语教学专业委员会2023年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实验室研究项目申报。
同时为党建和辅导员教师也提供了更多的项目申报,分别为:202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2024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综合改革与精品建设项目。
截止2023年9月,学院新增获批省级以上教科项目9项。分别为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3年度重点课题2项、湖北省高等教育学会教育科研课题2项。院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4项,院级科学研究项目6项。组织验收结项省级以上教科研项目合计8项,院级教科研项目合计20项。

(五)实践教学

近年,学院通过对深度校企协同育人培养体系的建设与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将校企合作、产教整合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中,对指导学生实验教学、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创建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等提供支持与保障。为创建学校特色,提高办学水平,适应地方高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做出贡献。主要创新点体现如下:
(1)企业全流程、全方位参与的育人机制。深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机制,设立“企业校区”或“企业基地班”,很好的实现了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建立实体班招生模式,实施双主体、双身份、双导师、双基地的“四双”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模式
(2)理论与实践教学深度一体化融合。合作企业作为相关专业的实习实践主阵地,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制定熔炉式培养方案,开发多模式多层次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及企业适应能力,提升了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能力。
(3)打通就业最后“一公里”。增加的企业提供的内部资料成为主要教学内容组成部分,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在校学生职业能力欠缺的问题,精心制定合理的实训课程,将岗位要求与人才培养融通。企业提供实践岗位,学生边实践边学习,学校委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同时企业提供优质就业岗位,学生毕业之后可直接就业,实现毕业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1.实验教学
本学年本科生开设实验的专业课程共计278门,其中独立设置的专业实验课程77门。
实验教学中心共有35人,具有高级职称10人,所占比例为0.28%,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30人,所占比例为0.85%,其中含有9位专任教师,8位管理人员,其他人为专业技术人员。
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
学院全体专任教师及部分具有相应教学能力、职称的教职工参与了2022-2023学年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工作。此外,为了合理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教师结构梯队,学院还聘请了93位外聘教师担任指导老师。2023级毕业生采取线上指导及答辩形式进行,教务部发布《关于做好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查重工作的通知》《关于做好2023届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2023年院级优秀学士学位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相关通知,毕业设计环节圆满完成,一共有64篇学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23年院级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做好2023届毕业设计(论文)抽检工作,2618篇本科生论文全部上传,推荐290名专家进库。
3.实习与教学实践基地
根据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实践教学体系:除了理论课程自带的实验课外,还强调独立实践教学,主要包括集中上机、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电机拖动实习、各类实验、课程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加强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实践教学体系设计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机制。
学院在完善校内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还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各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组织各二级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工作。2022-2023学年,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新增:武汉佰思杰科技有限公司、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工业园、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人工智能学院)新增:广州粤嵌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化工与材料学院新增:鄂州政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奥克特种化学有限公司、艺术设计学院新增:武汉创宇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博思宇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湖北零碳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武汉漫动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市江岸区春明艺术摄影楼、武汉脱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武汉三堂彩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截止目前,学院共有2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6300人次。学院建筑工程系与武汉工程大学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共建实验教学中心,实现实验教学资源的共建共管理共享,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上升空间。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实践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同时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助力学院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落地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与达内集团共建达内大数据等联合实验室。与武汉工程大学土建学院联合共建的土木工程实验教学中心通过验收,开始使用(详见表10)。
表10 2022-2023学年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基地名称 建立时间 面向校内专业 当接纳学生总数(人次)
北京千峰互联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202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 120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00
武汉联合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制药工程、药物制剂 100
武汉创宇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2022 动画 30
武汉博思宇宙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2022 动画 40
湖北零碳时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2022 视觉传达设计 60
武汉漫动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2022 视觉传达设计 80
武汉市江岸区春明艺术摄影楼 2022 动画 30
武汉脱身文化创意有限公司 2022 数字媒体艺术 60
武汉佰思杰科技有限公司 202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兴发班) 60
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 202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兴发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80
武汉中科创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2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兴发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80
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202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兴发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80
富士康科技集团(武汉)工业园 202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包括兴发班)、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 70
武汉陆海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 2023 法学 50
鄂州政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2023 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70
武汉奥克特种化学有限公司 2023 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制药工程、药物制剂、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70
 

(六)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学院积极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20〕11号)文件精神,积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新修订了《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大学创业基金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大学创新创业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制定了《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
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全面融入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有计划、成系统的打造“二级学院一赛”项目,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实施大学生科研立项,探索立项的管理、服务、认定、评审工作等制度建设。完善工作平台,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心建设,以大学生创业俱乐部为活动载体,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为依托,大力推进我院大学生创业工作上层次、创品牌、树典型。
学院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务部牵头,按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学院注重调动各二级学院专业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团队开展课外科技创新研究,大力支持创业类社团建设,加强创业类社团指导,定期举办“创业沙龙”、创业项目咨询和评审等活动。帮扶创业团队解决眼前困难、规划长远发展、争取社会资源、完善创业项目,加大对创业团队和创业项目的整合、包装、推广力度,培育全省乃至全国大学生创业典型。
学院为了更好调整、充实“创新创业导师团”人员构成,选配更多富有创业经验和创业能力的专业教师、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学工干部担任学生创业实践指导教师。外聘政府有关部门、企业家、知名校友、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导师,建立了一支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双师型”教师,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一方面专业老师通过“企业挂职”、“岗位实习”掌握专业前沿技术,了解一线需求、生产岗位的实际问题以及企业管理知识,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工程师、技术专家兼课,“双师导教”既对学生的“职业性”有很大的引导作用,又能进一步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后劲,同时通过外出培训、定期讲座、项目交流等多种形式,努力提升创业师资水平。
学院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系列活动、营造创业教育氛围,在学院范围内广泛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知识,汇总编排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政策小册子供同学们参考学习。先后组织了“创业政策进校园”、“企业家进校园”、“创业讲坛”等活动,邀请知名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以及创业成功校友来校开讲座、做报告、进沙龙,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创业的艰辛与喜悦,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同学们的创业热情;同时以“主题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举办就创业主题系列活动,通过“创业专题讲座”、“创业政策咨询”、“校友经验分享”、“模拟职场”、“简历制作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计划大赛”、“企业管理沙盘大赛”、“市场营销创业先锋大赛”等活动,全方位助力创新创业教育。此外,学院加强俱乐部的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咨询服务,创业俱乐部积极整合、依托社会力量,共同打造学生创业孵化平台。
2022-2023学年,学院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院2023年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共计33项,参与学生数98人,获批国家级5项,省级15项。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在各二级学院和各专业老师的努力指导下,学院课外科技活动成绩屡创佳绩。2022-2023学年,学生在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第十四届“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2023年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湖北分赛区,2023年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第九届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第十届“学创杯”全国大学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品牌策划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会计与商业管理案例竞赛,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正大杯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社会调查报告,2023年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全国决赛(雷锋精神-命题赛),第八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华中赛区,第七届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荆楚文化创新设计命题赛·全国总决赛(荆楚文化创新设计-命题赛),第七届米兰设计周高校设计展设计河南创新设计命题赛全国总决赛,第17届中国好创意(湖北高校),第11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湖北省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银行”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科技发明制作类,第十七届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第六届全国大学生化工实验大赛中南赛区选拔赛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2023年,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16项、三等奖16项,共计35项;荣获省市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共计177项。
四、专业培养能力

(一)专业概况

1.以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自动化专业为例
自动化专业依托于武汉工程大学,该专业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本科专业、省级一流本科专业。自动化专业积极转变继承性教育思想,树立创新性教育的观念,主动适应高等工程教育系统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趋势,以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为宗旨,以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综合工程素质为主线,积极开展“四位一体”(将课程、专业、学科和实验室建设融为一体,简称“四位一体”)。综合教学改革,建立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和实验室建设负责人为首的教学团队,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群)建设为基础,以实验室建设为保障,以各类课外科技竞赛与职业技能培养为抓手,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形式,系统构建实践创新教学新体系,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1)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自动化专业打造教学、培训、就业一体化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创新合作机制与形式,探索与企业开展人才培养深层次、实质性合作的渠道和方法。从宏观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观的课程教学体系、微观的工程能力培养痛点环节等三个层次,构建多层次、多维度、立体化、全方位的“引企入教”教育平台,通过创新毕业设计模式、新建就业与创新工作室、建设“机电控”立体化科研教学实践平台等工作,实现学生学习、实习、就业的一体化。
在教学条件方面,学院提供的现代化多功能智慧教室满足了理论课程的教学需要;该专业自有电工电子实验室2间,电机与拖动实验室1间,电子实习基地1个,大学生创新基地1个,ARM+飞思卡尔联合创新实验室1间、罗克韦尔自动化实1个,达内大数据实验室1间,满足专业课程教学需要;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例如“烽火科技集团”、“许继集团”、“巴陵石化”、“新都化工”等单位,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平台,给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了条件保障。
(2)创新“1+X+N”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学历学位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若干学科竞赛获奖证书”的“1+X+N”人才培养新模式,及时更新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学生通过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职业技能培训与考核、课外科技竞赛锻炼与参与,极大增强了个人的专业能力,能顺利就业或者升学,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全方位提升。
(3)打造数字化教学资源包
围绕石油化工行业智能化生产过程控制技术人才紧缺领域,探索完善“1+X+N”书证融通课程体系,整合评价组织优质资源,吸引行业企业与自动化专业共同参与和丰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与科技竞赛指导教材以及教学数字化资源,并及时整合教学视频、案例库、习题库等线上配套资源,重点建设电气控制与PLC技术、运控控制系统开发与应用、集散控制系统应用等教学资源包,依托优线上优学院平台与校内云平台,打造一流智慧课堂,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在线学习、在线评价,争取完成PLC应用技术、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传感器与自动化仪表、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多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满足学生和社会人员多场景、多岗位的学习。
(4)打造高水平双师型教学队伍
该专业具有良好的师资条件,专职教师10人,其中副教授7人,讲师3人(其中博士在读2人)形成了合理的教学梯队。目前,自动化专业获评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专职教师获批湖北省教科研项目3项,指导省级及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多项,指导学生省级及国家级科技竞赛多项。自动化专业在省级教学团队、省级优秀基层组织建设颇有成效,教学实力与教科研水平稳步提升。
制定师资发展规划,探索与武汉工程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四有”好老师要求,参考“1+X+N”实施方案中“X+N”证书对教师的要求,通过人才引进、校企共培方式,以组织教师承担教科研项目、参加国内外培训、指导学生参加课外科技竞赛等途径,在传感器与自动化仪表、生产过程控制、PLC技术、计算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领域已基本建成一支“师德高、年轻化、创新型”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5)加强建设校内校外实训基地
对照“1+X+N”证书标准要求,按照石油化工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需求,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对校内实验室与实训基地进行更新与升级,已完成校内过程控制仿真实验室、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电工电子实习基地的更新升级,以及工程测试实验室的校企共建。通过开展订单班培养,产教融合就业实习以及教育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自动化专业已与湖北兴发集团、湖北三宁化工、武汉检安石化工程有限公司、武汉东海石化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优质校外人才培养与就业基地4家。
2.以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智慧建造方向)专业为例
2020年7月住建部、发改委等13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中提出,要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创新突破核心技术。工程管理(智慧建造方向)是以此为目标,在“新工科”背景下所设立的专业方向。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融合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和经济等学科的宽口径专业。建筑业作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新型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战略,以及建筑信息化(BIM)、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技术的发展,工程管理专业具有持续旺盛的生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该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土木工程技术、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基本理论和知识,具有跨界发展能力,适应建筑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后5年左右,具备胜任建造师或相应职称的专业技术能力和素质,能够在施工单位、咨询单位、设计单位从事信息化建模、施工、信息化管理、智慧建造技术执行、工程合同管理、工程监理和项目管理等生产实践以及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
(1)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培养方案的修订严格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的原则,充分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成长规律,立足学校办学定位,结合社会需求和主要服务领域职业能力要求,反向设计,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构建支撑课程体系,设计课程支撑矩阵。
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知识结构及人才培养目标,工程管理学科体系由工程技术、管理学科、经济理论、法律法规等四大平台课程组成。工程技术平台课程主要包括: 土木工程概论、建筑力学与结构、土木工程材料、测量学、土木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安装工程施工、工程地质学;管理平台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工程财务管理、工程信息管理、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运筹学等课程;经济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工程估价、项目投资与融资、工程经济学、工程成本规划与控制;法律法规平台课程主要包括:建设法规、国际工程承包与管理。
(2)提升师资业务能力
为促进教学研究和教学经验交流方式的创新,每年5月举行一次说课比赛,每位老师针对自己所任课程的教学大纲、方法和手段、教学内容等进行展示,促进教学经验交流,更好的系统把握课程;教学工作中传帮带和老中青相结合,采取老教师对新进教师一对一指导,带领年轻教师参与教科研项目,进行学科竞赛指导、实践环节指导;针对学科竞赛、课程软件、实验指导等邀请企业为教师进行师资培训,共建教学资源。
(3)人才培养特色
该专业以“面向建筑行业,为地方经济服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定位,培养具有工程管理领域相关基础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土木专业应用型技术人才。结合我院的专业定位提出了“五育”并举、“三全”育人、校企合作、1+X+N培养模式以及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特色培养计划。
①“五育”并举措施。增加学生课堂之外的实践教育,固定实践教学周,定期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设社会警示教育,与学校所在片区警局等机构合作,请一线警员为学生讲解警示案例,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设教师队伍的课外实践活动,鼓励教师参与公益支教活动,鼓励教师参与企业的岗位实践;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基因式”地融入课程,在专业课程加入“课程思政”学时规划。
②“三全“育人理念。为切实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教师在全员育人中的主导作用,顺应当前学校转型发展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效实现对学院全体大学生思想引领、能力提升、职业规划、考研就业指导的无缝对接和全方位覆盖,进一步提高学院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结合学院发展实际,特制订建筑工程学院本科生导师制全覆盖工作实施方案,满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③“校企、校地、校校”合作规划。整合已有资源,建立资源库。加强资源合作的频次与频率,及时跟踪合作进度;积极挖掘适合我校学生的优质新资源;多种形式促进各方合作,以“服务社会,谋求发展 ”为原则,结合“新工科建设”、“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科竞赛”等为契机展开“校企、校地、校校”合作;依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基于BIM技术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增加BIM技术元素,促进专业课程的知识链的形成。可视化的设计能够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建筑信息,提升动手能力。在人才培养中,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合,以岗位职业需求为主线设置专业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科竞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融合BIM技术的课程都可结合教育部、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算量计价、识图、创新技能等学科竞赛,以赛促教。
④1+X+N人才培养模式。以工程管理专业基础为理论支撑,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凝炼和建立体现个性化教育和工程应用的实践教学新模式,系统构建实践创新教学新体系,凸显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优势,形成具有鲜明特色和影响力的创新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1+X+N模式。
将学历证书与职业技能证书相融合,如BIM课程对应建筑信息模型职业技能证书,房屋建筑学对应建筑工程识图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围绕一级、二级建造师,一级、二级造价师设置工程技术类、经济类、管理类、法规类四大模块课程体系。在实践教学环节结合学科竞赛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在专业核心课程与核心技能要求中,都包含有软件技能,如BIM建模、BIM工程计量、BIM全过程计价、BIM招投标等,这些课程都可结合教育部、行业协会等举办的算量计价、识图、创新技能等学科竞赛,以赛促教。
⑤实践教学安排。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重要环节。为此,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比重。实践教学环节按照模块化结构进行,实践教学模块分为军训、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素质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八个模块。利用与武汉工程大学共建的土木工程实验室进行教学,该实验中心综合了土木工程材料实验室、材料力学性能实验室、土力学实验室、桥梁结构模型室、测量实训室、工程管理实训中心等29个实验室。可以满足我院各专业需要开设的所有实践课程。
建立“真干”“实干”的实践教学体系,在劳动中培养“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实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联动,促进全人教育与专业成长紧密结合。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协同育人效应,以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土木工程概论》为示范,推广至所有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坚持思政教育贯穿通识教育全过程,推动课程思政与通识教育同向同行。
3.以艺术设计学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为例
视觉传达设计是系统工程也是社会工程,它广泛涉及人、社会、环境诸多领域,对设计师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视觉传达设计的专业人才不仅应在社会人文、艺术理论、传播与管理、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领域涉猎,还必须具有宽广的文化视角和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适应新世纪视觉传达设计市场的需要。作为应用型大学视觉传达专业的人才的培养不应局限于对设计专业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还应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创新设计能力和深厚的人文学科知识,以培养出具有较强的和可持续性竞争力的应用型人才。
(1)专业优势  
本专业为我院优势专业,行业前景良好,就业率高。在教学过程中倡导与时代接轨并紧跟就业需求,注重创造性思维训练,重视实践能力与人文素养培养双轨并行,能适应互联网时代下对视觉传达设计以及数字媒体设计人才的需求。本专业拥有一支以专家、教授为学科主导,中青年教师为主体、教学经验丰富、科研与实践并重的教师队伍,其中包含教学名师教授1名、副教授1名、讲师5名。教师编写出版教材10余部;2023年发表论文近10篇。本专业建设“省级在线开放示范课程—文字设计”;指导学生荣获2023年米兰设计周全国二等奖;第十一届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湖北赛区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南地区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2023年NCDA未来设计师湖北省二等奖,第八届“两岸新锐设计竞赛·华灿奖”华中赛区三等奖4项,体现了专业实力。
(2)课程体系建设
该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及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四个板块。学科基础课进行重新整合,将构成课程打通合并为大课,倡导专业通识教育,增设设计理论课程,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为目的。专业核心课程核心课程包括品牌设计、文字设计、中国民间美术、标志设计、广告设计、包装设计、视频剪辑与后期处理、信息图形设计、界面与交互设计,涵盖线上与线下的视觉信息传播范畴。力求与学科建设新方向靠拢,专业选修课分为两类:一类为主干课程的方向性补充课程,主要为拓展学生相关专业知识,扩大专业视野,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为目标,如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另一类以提升专业相关人文素养、树立审美意识为目的,如国画与书法等课程。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与同类型高校发展方向保持一致,符合国家对应用型高校的发展规划。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视传专业未来5年内还需在人工智能设计部分积极引入新技术、新内容,力求紧跟时代发展新趋势。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①1+X+N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和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打造“1+X+N”人才培养模式,“1”是指学科专业教育,它反映了学校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X”是指若干职业技能教育,它反映了职业活动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的综合能力,是毕业生职业技能水平的凭证;“N”是发挥创新创业教育的作用,以赛带学,赛学相长,鼓励学生参加学科竞赛以及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大赛,做到触类旁通。培养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环境设计专业的应用型人才。为了不断提升产品专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营造和谐的育人氛围,树立良好的校风,通过“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机制,以导师制为抓手实现全员参与、共同育人的目的,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细化培养规格,大力推动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②提高人文素养,树立“工匠精神”。以《民间艺术传承与创新》(48课时)、《中外设计史》(32课时)课程为例,课程中以中国民间存在的各种艺术形式;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手工艺技术发展过程及审美意识为讲授主体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专业学习中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的艺术形式相结合,从理论层面掌握、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认知中国传统审美意识;在实践层面体悟“手艺的思想”、体察“工匠精神”对设计实践活动的意义与作用。借以提高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的专业素质。上诉两门课程思政元素占课程内容的60%。
③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创新能力。以“嵌入式”的教学理念。将课程思政的内涵与形式要素寓于视觉传达设计的教学实践环节中。通过传统文化与行业知识讲座加强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工作流程、工作性质的认识;深入实践教学场所,学习民间美术、手工艺类遗产的制作技艺,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引领学生认识与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与技艺;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带领学生深入文化产业聚集区和参与实践项目,洞悉行业风向、了解社会需求。进行衍生品、传统文化IP开发,输出课程设计成果。积极探索课程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适应社会需求。
④“校企、校地、校校”合作规划。结合自身整体的办学特色,以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竞争力,提高视觉传达专业实力为目的,充分利用学校发展的各种资源,积极深入地方企业,探索校企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努力实现校企人才共享、设备共享、技术共享。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本年度以界面与交互设计为依托,联合武汉漫动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热浪创新集团等企业展开专业实训。
4.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院认真研究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与课程的有序衔接,同时避免内容的重复。课程体系框架的搭建将理论课程教学模板、实践课程教学模块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板的有机联系起来,科学构建基础优化、特色鲜明、突出应用的课程体系。
将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学院整体规划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校内培养和校外培养、毕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等环节,结合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以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为抓手,设置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为学生营造良好应用技术能力培养的环境。根据专业和课程的特点与性质,相应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权重,将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中。同时,增加专业实习实训时间,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职业素质。
积极探索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有机联系,将第二课堂纳入到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教学体系中。各二级学院结合实际丰富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各类学科与专业竞赛,开设教授(博士、企业家)论坛,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同时,建立相应的第二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与质量评价体系。
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的设置以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为主,以提升学生素养,高年级以实施应用技术特色鲜明的专业教育为主,以提升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应用技术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课程体系结构包含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理论教学体系由三类课程组成: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为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和公共选修课,由教务部会同相关二级学院统一组织设置。各二级学院在设置学科基础课程的时候,按照学科大类安排相同的学科基础课。在设置专业必修课的时候,充分考虑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以及学生的创新创业(或就业)需求,专业选修课原则上开出比实际所选学分高出一倍的课程,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学生的实际设置课程、合理安排、科学培养。
实践教学体系由实训、实验、实习组成。实训包括:军训、课程设计、学年论文、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等;实验教学分为课内实验和单独设置的实验课,单独设置的实验课要开设一定比例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创新性实验;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或业务实习或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环节。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由课程创新教育、学术创新活动、实践创新活动组成。课程创新教育包括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就业指导课程;学术创新活动包括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职业素质教育包括创业培训、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企业培训合格证为目的的各类专业技能培训活动;课外实践包括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创业孵化等。
学院已正式将劳动教育内容纳入“2023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在素质训练环节设置2学分、32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其中劳动教育理论以选修课形式开展,实践课部分结合专业课程或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或分散进行,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新创业课程为依托,课程内容主要以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为主,并经历必要的实践体验。可采用专题讲座、主题演讲、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劳动项目实践等形式进行。
学院重视教师学术科研及教学能力提升,办学至今共计开设邮电大讲堂30多场,定期举办博士工作室交流会。人力资源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2023年6月-7月间18名新近教师参加了2022年湖北省高校新入职人员岗前培训,8月207名教师在参加了2023年暑假教师研训,2名教师出国读博士。
重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引导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配合完成学院奖励管理办法的修订工作;2022年4月学院组织50名教师收看由吴岩司长主持发言的全国高教处长直播会议;2022年10月学院组织15名教师参加由省教育厅办公室召开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整省试点工作推进会”;2022年11月学院组织56名教师参加“全国普通高校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评估监测”专题培训。2023年,学院组织22名教师参加“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任课教师培训”共计22人次、组织4名教师参加“高校教师数字化转型引领课堂教学创新与教学实践能力提升专项网络研修班”、组织2名教师参加由中南大学举办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背景下大学物理及实验教学实践师资研修班”、组织3名教师参加由武汉工商学院举办的“湖北省民办高等学校教师发展工作交流会”。
同时,为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鼓励教师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学院组织教师参加“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系列专题研讨会”、“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参加由教育部举办的“第13期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培训”、参加由中宣部、教育部举办的“26种马工程重点教材任课教师培训”、自2023年以来,每月定期组织相关教师参加“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应任课教师培训”等多项培训活动。以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2023年11月开展“课程思政”说课展示活动,以党建引领正教风促学风,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路径。
由教务部、人力资源部、督导中心组织,于2023年11月开展“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年第六届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经过各单位初赛比拼,共计18位教职工参加总决赛,最终评选出2个团体奖项以及个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6名、优秀奖6名。

(二)推进实践教学建设

实习教学工作实行学院、二级学院的两级管理。教务部负责全校实习教学宏观管理,制订实习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组织实习教学检查与评估以及协调处理实习教学中的重要问题等。二级学院负责实习教学组织落实,制订《实习教学大纲》和实习教学实施计划;根据学院实习教学管理规定,制订实施细则;负责实习前的动员和安全教育;组织实习教学检查、工作总结及信息反馈等。教研室和实习指导教师要实习应严格按照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具体执行。
根据学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定位,学院在培养方案中明确实习教学体系,含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以及艺术类的专业考察及风景写生等,习教学体系设计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实践的人才培养机制。校外分散实习的管理严格按照《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学生自主实习管理规定》(院教字〔2018〕14号文件)执行。
学院在完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同时,还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根据各二级学院学科专业发展以及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实际情况,学院组织各二级学院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通过校校合作、校企合作、开展实践教学建设工作。截止目前,学院共有2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为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了良好的上升空间。
实习教学根据专业特点和实习场所情况,采取集中与分散实习、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相结合形式进行。实习经费根据《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实习教学管理办法》、《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实习经费管理办法(修订)》实习经费由学院统筹划拨,由教务部统一管理。

(三)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组织开展“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网络培训,帮助学院干部教师深刻领会、准确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思想教育的重要论述。
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举办党史学习教育暨思政大讲堂4场,邀请知名学者专家讲授党史;组织开展“信仰的颜色——致敬‘七一勋章’获得者绘画展示”活动、建党100周年书画摄影展、党史知识竞赛等系列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2023年11月,我院举办“加强纪律教育,培养纪律自觉”廉邮心声廉政文化作品展,此次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得到了全院师生的大力支持,自9月中旬启动以来,师生们踊跃参与,共征集到作品575件,其中书画类作品465幅、剪纸类作品25幅、摄影36幅、视频11部、创意手工类38幅,经评审,遴选出276幅优秀书画创意作品参加展出。充分运用学院官网和新媒体平台,讲好红色故事,将党史学习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对党史的学习教育,引导青年响应时代号召,自觉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践中,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聚焦发力思政工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同时注重总结与优化。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以课题立项的方式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提高思政课程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使专业课程和其他公共课程在思政教育中找到自身的“角色”、干出自身的“特色”,形成协同效应,以推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取得实效。持续进行思政课教学改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门课程综合改革已立项建设,积极探索课内+课外、线上和线下、主讲+聘请、平时+期末、课堂+现场的教学形式。坚持开设《伟大抗疫精神》、《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中国共产党党史》四门线上选修课;同时马克思主义学院《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已已于2021年春季学期开始便覆盖法学专业新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纳入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并贯穿于教师聘任、考核、激励、发展的全过程,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讲座,学习《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关于高校教师师德师范行为处理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引导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相结合,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同时由人力资源部、教务部组织,于2023年11月开展“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第六届师德师风演讲比赛”,全院共计18位教职工参赛。

(四)学风管理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推进“四个回归”,真正把内涵建设、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把握好学风建设这一关键环节,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以二级学院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坚持教育引导与规范管理相结合和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控制相结合的原则,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实现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管理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
主要工作目标如下:第一,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培养良好的专业意识和较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第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树立善于学习、诚信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严格遵守学习、生活纪律,按时作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各班级达到“四高三低两杜绝”的目标。“四高”即上课出勤率高、活动参与度高、学习成绩高、获奖比率高;第三,“三低”即学生不及格率低、违纪率低、旷课迟到早退率低;“两杜绝”即杜绝通宵上网和夜不归宿现象。主要措施如下:
1.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各相关单位应通过动员会、班会、条幅、宣传板、QQ群、微信群、网站、广播等线上线下平台加强对学风建设工作的宣传力度,做到人人知晓、人人参与,营造全员参与的学风建设氛围。并建立学风建设“红黑榜”或宣传公示专栏,将学风建设工作方案,检查结果、处分通报、评优名单等及时进行公示。
2.多措并举,齐抓共管
各二级学院(校区)要采取多项举措,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重点抓好宿舍和课堂两大阵地,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学风建设的监督。
第一,辅导员严格执行每日半天“进宿舍、进课堂”活动,做好记录,及时通报;第二,班主任每周下宿舍至少1次,并加强班主任与任课老师的沟通交流,抓好课堂考勤;第三,严格规范学生的请销假手续,强化学生的约谈管理;第四,辅导员、班主任做好学业预警,分析学生挂科情况,制定帮扶计划,推行“一帮一”、“结对子”、“高年级帮低年级”等活动;第五,充分发挥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作用,每天检查学生上课、作息等情况;第六,每月开展创建文明宿舍评比活动,把学生宿舍建成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场所,成为学风建设的重要窗口;第七,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通过电话、QQ、微信、电话等方式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表现情况,征求家长意见,家校共同努力,引导学生健康成才等。
3.树立典型,总结表彰
各二级学院(校区)要对各年级、班级学风建设活动的效果和具体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前期检查结果对表现突出、成绩优异的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开展“优良学风班”、“学风建设先进个人”、“学风帮扶先进个人”(学生)、“文明宿舍”等评选、展示活动,总结和推广学风建设中的成功经验。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引导广大学生文明生活,健康成才。
五、质量保障体系

(一)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

我院现有院领导6名。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2名,所占比例为33.33%,具有博士学位1名,所占比例为16.67%,能从各方面有效保障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现有院级教学管理人员128人,其中高级职称33人,所占比例为25.78%;硕士及以上学位88人,所占比例为68.75%,在落实学院计划政策、统筹协调教学工作、提供教学保障、监测评估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承担着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服务学科专业建设、营造良好校风学风、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使命。
1.强化教学管理,优化教学服务质量
据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40条”)等文件,明确人才培养是本,本科教育是根,必须坚持“以本为本”,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大批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高素质专门人才。聚焦学院教学管理重难点,以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梳理教学运行各环节工作,重点对学籍管理、考试管理、成绩管理、重修管理、实习管理等方面做了制度修订和工作优化,做好制度的宣讲和培训。逐步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改革及日常教学管理等制度的修订和完善。
建立专兼结合的督导工作队伍,开展教学日报制工作,加强课堂教学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各单位联系服务,强化反馈督导,逐步推动实施以过程性评价为导向的二级学院教学工作评估,发挥基层教学单位在教学各项工作环节中的作用;加强制度建设,修订编印《教学管理文件汇编》、《教师业务工作手册》的工作,提高学院教学管理的科学治理水平;加强考风建设,加强对监考教师资格审核、业务培训及履职尽责方面的管理及指导,设置试卷管理岗,尤其做好试卷审核、试卷保密及归档工作;对普通全日制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进行专项检查,加强规范管理,出台了《优秀论文评审办法院级优秀毕业论文评选办法》(院政发〔2019〕60号)。形成“教、学、管、督、报”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2.完善和优化专业培养方案
为主动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合理调整专业布局,优化专业结构,突出专业特色,各二级学院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各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以及办学资源条件,在基于我院《关于公布<关于制定 2023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及制定 2023 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工作的通知》(院政发〔2022〕54号)的指导下,根据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按照国家标准,专业规范的要求,遵循“学生中心、需求导向、持续改进”的原则,2022年初学院确认以“1+X+N”人才培养模式为目标,经过前期大量调研,并组织专家组对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要求、课程设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安排等方面进行了论证、召开学术委员会,经过多轮修改最终顺利完成《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
3.扎实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流专业,打造一流团队,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积极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开展教研科研项目建设及申报工作,严格项目过程监督,通过抽查、专项检查等形式对在建项目实施动态管理。组织教职工进行学术论文、教学教材等相关成果建设。
4.加大课程教学改革力度
引导教师推进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改革,积极拓展、共享校内外教学资源,与文华在线合作,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举行了全院专职教师在线课程的应用与开发培训会,积极推进在线课程的使用和建设,做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继续推进大学英语课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革、全院各专业推广专业学习导师制等纵深发展,组织实施改革成果经验总结、展示交流、评优评先等工作。
加大选修课开设力度,增加线上教学、推进网络课程。积极推进院级课程综合改革申报工作,鼓励专职教师在各门课程以课程设置为基础,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改革为重点,以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式、任务型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以及集体授课、校企合作授课等为形式,大力推行课程综合改革,以“课内+课外”、“线上+线下”、“课堂+现场”、“主讲+聘请”和“平时+期末”等五种改革形式为主。2020年12月经各单位申报、二级学院初审、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计48个课程综合改革项目确立为2020年院级课程综合改革项目,立项至今坚持每学期进行课程改革模式申请与实施。2020年,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8门课程,出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院政发〔2023〕17号),截止目前已有11门课程完成结项工作。
5.稳步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学院共有267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优化实践教育培养体系,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6.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明确了创新创业学分的设置及学分认定等工作;积极组织申报院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业意识与教育过程有机结合,重点开展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行为的教育指导。
7.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学科竞赛
在各二级学院和各专业老师的努力指导下,学院课外科技活动成绩屡创佳绩。截止目前学院荣获国家级奖180项、省市级奖520项。其中2023年学院荣获国家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共计35项;荣获省市级学科竞赛一、二、三等奖共计177项。
8.推进体育、美育工作
积极探索推进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通过实践证明,线上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可以对大学体育课程室外课堂教学的补充,实现体育项目的多元化教育功能,提高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在学院层面上,有效缓解大学公共体育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脱节,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教师层面上,教师的个人专长得以充分发挥,由于线上课程教学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大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学生层面上,将线上教学与线下锻炼完美对接,体现体育的课程思政功能,成为学院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做好各项体育运动的训练和比赛,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加强了美育类课程建设,开设全校性美育类选修课程,依托文化艺术长廊的布展以及内容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美育教育活动。
近年来,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的要求,坚持“立德树人”教育宗旨,不断加大美育教育力度,美育改革和发展目标明确,任务具体,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我院坚持“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相互支撑”的学科建设思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辅相成,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造就具有丰厚文化底蕴、素质全面、专业扎实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1)科学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学院美育课程建设主要以选修课程为主,重视美育基础知识学习,增强课程综合性,加强实践活动环节。艺术审美课程模块课程主要涵盖音乐、美术、影视等艺术形式的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对艺术的“形”与“魂”的理解,使学生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感官的享受,心灵的升华,从而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艺术素养,提升对真善美的感受能力。
(2)加强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美育教师队伍,是我校做好、做强美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我院根据美育课程开设和校园文化全面育人需要,加大美育师资队伍建设力度,在依托和稳定原有艺术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同时,公共艺术教师队伍建设步伐加快,美育教师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得到明显提升。目前文艺教研室共有7名毕业于专业院校的音乐教师,学院优质艺术资源的平台基础上,在艺术人才选拔与培养、优秀作品参赛与展演等方面发挥了更加突出的作用。
(3)丰富健全各项美育活动。我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文艺平台,提供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舞台。2021年至2022年,共举办大小文体活动近40余场。例如:新生“力量杯”拔河比赛;第十六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庆祝建党100周年文艺汇演;党史知识竞赛;第五届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完成艺术教研室公开培训课的工作,共开设声乐、主持、京剧、表演、舞蹈等七门课程,学期内总课时数达到300课时。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及重大演出,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实践机会,达到学以致用、普及艺术教育、引领学校先进文化方向的目的。
我院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文艺平台,提供了锻炼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舞台。2022年至2023年,共举办大小文体活动近40余场。例如:新生“力量杯”拔河比赛;第十八届校园十大歌手大赛;“青春逢盛世 扬帆起新程”2023年迎新晚会;党史知识竞赛;第七届金话筒主持人大赛等。完成艺术教研室公开培训课的工作,共开设声乐、主持、京剧、表演、舞蹈等七门课程,学期内总课时数达到300课时。
通过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大赛及重大演出,我院“first crew”啦啦队在2022—2023年全国啦啦操(武汉站)斩获四项奖项、2023年湖北省大学生艺术体操锦标赛暨全国第一届学生(青年)运动会(大学组)健身操斩获三项奖项;湖北省第八届大学生艺术节投递作品30余项。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艺术实践机会,达到学以致用、普及艺术教育、引领学校先进文化方向的目的。
9.教学管理与服务
院级教学管理人员128人(包含所有行政管理人员69+专业技术人员18+学院教学副院长9+教研室主任、副主任32),其中高级职称33人,所占比例为25.78%;硕士及以上学位88人,所占比例为68.75%。
为做好教学服务工作,保障教学信息和教学管理信息的畅达,教务部加强了教务部官方网站的建设,建立了“武工大邮电院教务之声”微信公众号,主要以转载省级以上教育指导文件、优秀教学案例分享、教科研项目以及我院教学活动等内容,发布公众号300余篇,其中学院教学动态类文章占比30%,教师比赛获奖和占比40%左右,二级学院开展邮电大讲堂活动占比10%,高校教师培训指导类文章占比10%。继续完善《教学信息简报》,实施教学信息公开机制。并进一步开发正方教学管理系统的使用功能,联系接入在线课程资源共享开放平台,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教务教学信息的及时发布,努力实现科学、高效的服务管理。
为保障学生信息的畅达,学生工作部加强网站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保证学生工作信息的及时发布。强化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的流程管理,完善学生管理信息系统、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与服务平台等,将信息数据化、业务流程化、工作系统化,努力实现科学、高效的服务管理。
截止到11月,我院专职辅导员共52名,学生行政管理人员3名,共计学生政工干部55人,其中男性11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员52人,所占比例为96.29%,30岁以下辅导员14人,讲师职称27人,处级3人,副处级11人,科级9人。全院辅导员人员结构学历较高,偏年轻化,男性比例偏低。2023年全院辅导员较为稳定。
我院心理健康专职教师3人,其中女性2人,男性1人,均为研究生学历,1人为副高职称,2人为讲师职称,1人为40-49岁,2人为30-39岁。以上教师均不在辅导员序列。
为强化师生思想政治引领,推进学生“青年大学习”常态化、制度化,组织全院学生开展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团校培训暨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班,开展党团知识竞赛、“勿忘国耻,参军报国”、纪念“九一八”主题特色团日活动,“一二九”诗歌朗诵及征文大赛和青年马克思主义工程培训等活动。狠抓学风建设,严肃考风考纪,严格课堂纪律,推进“诚信考场”工作,开展“亮身份、比诚信”、学风建设“四二一”等活动。
(二)教学质量日常监控
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学院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3人,所占比例为1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人,所占比例为100%。
学院专兼职督导员42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2458学时,院领导听课28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50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14920人,覆盖面为100%。
2022-2023学年,教务部组织了一年两学期的期初、期中和期末教学检查,并及时对检查情况进行汇总、汇报。在“三期”教学检查工作中,强化了学院自查。同时,逐步完善和探索教学检查的组织形式,问题反馈调节方式以及结果运用机制,较好了推动了教学工作顺利的运行与发展。并且组织、安排各二级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答辩工作,做好了毕业设计(论文)的“三期”检查工作,完成毕业设计(论文)专项检查工作,进一步规范开题报告、毕业论文任务书、答辩记录及评分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档案材料的规范工作。开展试卷检查专项工作,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将作为明年教师业务培训的案例。
六、学生学习成效
(一)学生体质测试情况
在2022年11月份进行了我院大学生体质测试工作,因年底新冠疫情,学生放假早,开年初因一阳刚结束,夹杂着部分同学二阳,不宜剧烈运动,数据采集不全,实际上报人数为8872人。在2023年5月份时进行了一次补测。整体测试人数10026人,总合格率81.87%。其中,不及格人数1818人,不及格率18.13%,及格人数7413人,及格率73.94%,良好人数755人,良好率7.53%,优秀人数40人,优秀率0.4%。从学院各专业合格率情况来看,合格率超过80%的专业按合格率从高到低依次是商务英语、英语、会计学、工程管理、制药工程、法学、自动化、数字媒体艺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通信工程、产品设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药物制剂、工程造价、网络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等21个专业;排在最后的几个专业分别是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视觉传达设计、软件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市场营销、动画等8个专业,但合格率均在75%以上。在毕业生各专业中,英语、工程管理、制药工程3个专业学生测试合格率达到了90%以上,会计学、工程造价、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法学、通信工程、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信息工程等8个专业毕业生合格率达到了80%以上,其它各专业合格率均在70%以上。整体来看,我院学生2022年体测的合格率(81.87)相较2021年78.07%的合格率,学生体质整体水平有较大的提高(本科生各专业合格率情况详见表11)。
表12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本科各专业学生体测参测与合格率情况统计表
序号 校内专业(大类)名称 全院 毕业生
参测人数 合格人数 合格率 参测人数 合格人数 合格率
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628 487 77.55 206 153 74.27
2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8 83 84.69 24 19 79.17
3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498 415 83.33 159 123 77.36
4 自动化 218 190 87.16 62 55 88.71
5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73 59 80.82 0 0 ——
6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85 964 81.35 310 246 79.35
7 电子信息工程 239 190 79.50 48 39 81.25
8 通信工程 611 515 84.29 185 154 83.24
9 软件工程 673 534 79.35 185 131 70.81
10 网络工程 131 106 80.92 44 35 79.55
11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1 62 76.54 24 21 87.50
12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187 146 78.07 46 33 71.74
13 化学工程与工艺 206 168 81.55 67 51 76.12
14 制药工程 116 102 87.93 30 27 90.00
15 药物制剂 58 47 81.03 0 0 ——
16 国际经济与贸易 341 279 81.82 108 89 82.41
17 工商管理 225 187 83.11 69 49 71.01
18 市场营销 172 130 75.58 0 0 ——
19 会计学 783 698 89.14 267 239 89.51
20 法学 391 341 87.21 115 98 85.22
21 土木工程 406 338 83.25 131 103 78.63
22 工程管理 134 118 88.06 58 53 91.38
23 工程造价 247 200 80.97 80 71 88.75
24 动画 184 138 75.00 67 52 77.61
25 视觉传达设计 281 223 79.36 64 48 75.00
26 环境设计 245 197 80.41 73 57 78.08
27 产品设计 105 88 83.81 24 19 79.17
28 英语 425 390 91.76 137 128 93.43
29 商务英语 65 60 92.31 0 0 ——
30 数字媒体艺术 119 102 85.71 0 0 ——
 

(二)转专业与辅修情况

2022-2023学年,转专业本科生共计142名,占全日制在校本科生数比例为1.29%。无辅修双学位学生。
(三)毕业生对学院人才培养的评价
1.毕业生综合评价
母校满意度:学院不断深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着力内涵发展,人才培养质量获毕业生广泛认可。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62%,总体满意度较高。其中本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64%,专科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为96.43%。
 
图1 2023届毕业生母校满意度评价
母校推荐度2023届82.08%的本科毕业生愿意向他人推荐自己的母校。
 
 
 
图2  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的推荐度分布
母校培养贡献情况:经过在校期间的生活与学习,2023届毕业生对自身各项综合素养的提升程度评价均在96.00%以上,均值分布在3.80分以上(5分制)。其中,提升程度均值位居前列的依次为思想道德素质与责任担当(3.91分)、科学与人文素养(3.88分)、沟通与合作素养(3.88分)、身心健康素质(3.88分),偏向于“提升较大”水平。
 
图3 2023届毕业生各项综合素养的提升情况
注:综合素养提升度为选择“提升很大”、“提升较大”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并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完全没提升”,5=“提升很大”),计算其均值。
除专业知识技能外,毕业生表示大学期间“收获了良师益友”(60.48%)、“提升了品德修养(如包容、乐观、感恩)”(55.35%)和“加深了对社会和世界的认识”(46.62%)的占比相对较高。
 
 
图4 2023届毕业生大学期间的收获
 
注:该题目为多选题,因此选项的百分比之和≠100.00%。
2.教育教学评价
任课教师满意度:学院任课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获得毕业生一致好评,2023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总体的满意度达97.93%,均值为4.07分(5分制),处于“比较满意”水平。其中,对任课教师教学态度的满意度为97.93%,对任课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满意度为97.60%,对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的满意度为97.16%,对任课教师教学内容的满意度为96.72%。
 
图5 2023届毕业生对任课教师的满意度
 
表12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对母校任课教师的满意度评价
任课教师满意度 科毕业生
满意度 均值
对任课教师的总体满意度 97.89% 4.06
教师教学态度 97.89% 4.07
教师教学方式方法 97.64% 4.00
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交流 97.26% 4.00
教师教学内容 96.64% 3.96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实践教学满意度:学院持续深化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的实践/实验课程体系,从而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满意度为95.31%,均值为3.83分(5分制),偏向于“比较满意”水平。其中,对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满意度为95.74%,对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环节的满意度为94.43%,对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或科技创新活动的满意度为93.34%,对实习实训环节的满意度为90.50%。
 
 
 
 
 
 
 
 
 
 
图6  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
 
表13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对母校实践教学环节的满意度评价
实践教学环节 科毕业生
满意度 均值
实践教学环节的总体满意度 95.27% 3.81
毕业论文/毕业设计 96.14% 3.87
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环节 94.28% 3.77
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或科技创新活动(相关领域技能竞赛、比赛) 93.28% 3.69
实习实训环节(毕业实习、生产实习、专业实习见习等) 90.17% 3.63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专业课满足度:学院专业课设置及内容安排与当前社会需求相契合,2023届毕业生认为所学的专业课对目前工作/学习的满足度达87.23%。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专业课满足度评价为86.94%。
 

图7  2023届毕业生反馈专业课对目前工作/学习的满足度评价
 
表14  2023届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专业课满足度评价
学历层次 很满足 比较满足 一般 比较不满足 很不满足 满足度 均值
本科毕业生 11.69% 34.83% 40.42% 9.20% 3.86% 86.94% 3.41
 
 
注:满足度为选择“很满足”、“比较满足”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足”、5=“很满足”),计算其均值。
专业知识掌握度:44.87%的毕业生反馈其掌握所学专业知识的程度处于比较好以上水平,46.83%的毕业生反馈其掌握程度一般,而仅有8.29%的毕业生表示专业知识掌握较差。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专业知识掌握度评价为91.92%。可见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核心知识的掌握情况。
 
图8  2023届毕业生反馈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度
 
 
 
表15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度
学历层次 很好 比较好 一般 比较差 很差 掌握度 均值
本科毕业生 10.45% 35.07% 46.39% 6.09% 1.99% 91.92% 3.46
 
 
注:掌握度为选择“很好”、“比较好”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差”、5=“很好”),计算其均值。
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2023届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6.72%,均值为3.91分(5分制),偏向于“比较满意”水平。本科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总体满意度为96.52%(3.88分)。
 
 

 
图9  2023届毕业生对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表16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评价
学历层次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很不满意 满意度 均值
本科毕业生 25.12% 43.16% 28.23% 1.99% 1.49% 96.52% 3.88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和“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另外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很满意”=5分,“很不满意”=1分),计算其均值。
进一步调查毕业生对母校教育教学的反馈建议,除“已较完善”外,其中毕业生认为母校教育教学应“强化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相对较高,其次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加强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等方面。
 
 
 
 
 
 
 
 
 
 
 

图10  2023届毕业生认为母校教育教学需要改进的方面
 
就业总体满意度: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岗位和工作内容等方面与自身职业期待吻合度较高,实现满意就业。学院2023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达92.11%。其中本科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的总体满意度为92.09%。
 
图11 2023届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评价
 
表17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总体满意度评价
学历层次 很满意 比较满意 一般 比较不满意 很不满意 满意度 均值
本科毕业生 14.21% 36.69% 41.19% 5.40% 2.52% 92.09% 3.55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并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意、5=很满意),计算其均值。
就业现状满意度:毕业生对目前就业现状的满意度评价涉及工作薪酬和福利保障、工作环境和氛围、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四个方面。其中,毕业生对目前工作环境和氛围的满意度为95.13%,对目前工作内容的满意度为94.97%,对目前工作薪酬和福利保障的满意度为88.93%,对目前工作强度的满意度为88.76%。
 
 
 
图12  2023届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评价
 
表18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就业现状满意度评价
就业现状满意度 本科毕业生
满意度 均值
工作环境和氛围 94.96% 3.75
工作内容 94.96% 3.59
工作薪酬和福利保障 88.85% 3.44
工作强度 88.13% 3.49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并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意、5=很满意),计算其均值。
工作稳定率:根据调查问卷中“毕业至今,您换工作单位的次数”的统计数据,学院2023届毕业生的工作稳定率(即未更换过工作单位)达78.25%,其中本科毕业生的工作稳定率达78.56%。
此外,有21.75%的毕业生反馈其更换过工作单位,主要是因“发展前景有限”“有更好的工作机会”“工资福利较差”等选择离职。
 

图13  2023届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情况分布
 
 
 
表19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工作稳定性情况分布
学历层次 稳定率 1次 2次 3次及以上 离职率
本科毕业生 78.56% 17.46% 3.23% 0.76% 21.45%
 
 
图14 2023届毕业生离职原因
 
工作稳定性预期:根据调查问卷中“您预计在目前单位工作时间”的统计数据,学院2023届毕业生对自己目前就业单位有相对稳定的预期,其中反馈预计在目前单位工作3年以上的占比为21.31%,计划工作1-3年(含3年)的占比为49.58%。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反馈预计在目前单位工作1-3年(含3年)的占比为49.89%,预计工作3年以上的占比为20.90%。
 

图15 2023届毕业生预期在本单位工作时间分布
 
毕业生能力满足度自评:学院多元育人模式促进学生能力素养提升,2023届96.64%的受访毕业生均认为自身的能力素质对目前工作需求的满足程度处于一般及以上水平,均值为3.70分(5分制),偏向于“比较满足”水平。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职业能力满足度为96.76%(3.71分)。
 
 
图16 2023届毕业生职业能力总体满足度分布
 
表15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职业能力满足度分布
学历层次 很满足 比较满足 一般 比较不满足 很不满足 满足度 均值
本科毕业生 11.51% 51.80% 33.45% 2.88% 0.36% 96.76% 3.71
 
 
注:能力满足度为选择“很满足、比较满足、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并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足、5=很满足),计算其均值。
具体来看,其中敬业精神与职业道德(99.16%)、组织与协调能力(98.49%)、自学能力(98.15%)、团队协作(97.99%)的满足度评价位居前列,处于较高水平。
图17 2023届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满足度分布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能力满足度评价:用人单位认为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及职业技能与目前工作需求相匹配,其中“很满足”占比70.77%,“比较满足”占比26.15%;均值为4.68分(5分制),偏向于“很满足”水平。
对于目前工作需求而言,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职业能力素养满足度均值均在4.60分以上(5分制),其中位居前三位的依次为执行能力、学习能力、专业知识。

图18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各项能力满足度评价(5分制)
 
注:针对用人单位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足、5=很满足),计算其均值。
发展前景满意度:毕业生目前签约单位具有明确的职位晋升与发展机制,学院2023届受访毕业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或晋升机会的满意度为90.10%(3.46分),对单位(岗位)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为92.45%(3.55分)。
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或晋升机会的满意度为89.93%(3.46分),对单位(岗位)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为92.27%(3.55分);专科毕业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或晋升机会的满意度为92.50%(3.50分),对单位(岗位)发展前景的满意度为95.00%(3.50分)。
 
图19 2023届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发展前景满意度分布
 
表16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对目前工作发展前景满意度分布
发展前景满意度 本科毕业生
满意度 均值
培训或晋升机会 89.93% 3.46
单位(岗位)发展前景 92.27% 3.55
 
注:满意度为选择“很满意、比较满意、一般”的人数占此题总人数的比例,并针对毕业生的反馈分别赋予1-5分(1=很不满意、5=很满意),计算其均值。
职业发展目标清晰度:明确的职业发展规划目标有利于毕业生明确自我定位,发掘自我潜能,提高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学院2023届受访毕业生反馈自己设定了明确职业目标与规划的占比达76.29%;此外,有19.25%的毕业生反馈职业规划目标比较模糊或无职业规划目标,有4.46%的毕业生反馈还没有考虑过。分学历层次来看,本科毕业生反馈自己设定了明确职业目标与规划的占比达76.28%;专科毕业生反馈自己设定了明确职业目标与规划的占比达76.47%。
 
 

图20 2023届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清晰度及规划状态分布
 
表17 2023届本科学历层次毕业生职业发展目标清晰度及规划状态分布
学历层次 有明确的长远目标与规划 有明确的短期目标与规划 目标比较模糊 无职业目标 没有考虑过
本科毕业生 25.62% 50.66% 17.46% 2.09% 4.17%
 
 
(四)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
1. 用人单位认可度与发展潜力评价
学院毕业生工作表现获得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96.92%的受访用人单位均对毕业生的工作表现感到很满意或比较满意。且超九成用人单位均认为毕业生在未来工作中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并具有获得较大成绩的可能性,其中反馈“发展潜力大”的占比为84.62%、“发展潜力较大”的占比为10.77%。
 
 
 
 
 

图21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认可度与发展潜力评价
 
2. 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96.93%的用人单位均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感到很满意和比较满意。进一步询问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后期改进的建议,除“已较完善”外,其中反馈我院人才培养应继续“强化专业实习实践环节”的占比相对较高,其次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适应社会需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图22 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满意度
 
 

 
图23 用人单位认为学院人才培养最需改进的方面
 

(五)本科毕业生攻读研究生情况

1.国内深造
2023届毕业生考研(出国出境)率为4.32% (113/2614),其中51人考取武汉工程大学(校本部),5人考取华中农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西藏大学985、211类院校。
毕业生深造情况作为对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反映,也是促进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的重要抓手。进一步统计分析毕业生升学原因、升学专业一致性及升学录取结果满意度,具体内容如下。
深造原因:首要原因是为了“提升综合素质/能力”(59.52%),其次是“增加择业资本、站在更高的求职起点”(54.76%)和“对专业感兴趣,深入学习”(34.13%);可见谋求个人事业发展的更大空间及自身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为毕业生的深造动力。
 
    图24  2023届毕业生深造原因
 
注:该题为多选题,故各选项的百分比之和不等于100.00%。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2023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深造专业一致性:89.68%的受访毕业生反馈国内深造专业与原专业相关(包含“很相关”和“比较相关”),深造专业延续性高。选择国内深造的毕业生对其录取结果满意度较高,其中“很满意”占比为30.95%,“比较满意”占比为39.68%。

图25 2023届毕业生深造专业一致性
 

图26 2023届毕业生升学录取结果满意度
数据来源:第三方机构-2023届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调查。
2.出国(境)深造
2023届毕业生中,共有6名本科毕业生选择出国(境)深造。分别留学到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泰国耀罗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纽卡斯尔大学。
(六)毕业生成就
1.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情况
学院从服务国家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转型对人才的战略需求出发,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引导、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要区域、重要领域建功立业。2023届毕业生中,服务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为1857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8.45%;服务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地区的占比分别为84.33%、18.93%。
 
 

 
 
 
图27 2023届毕业生服务区域经济建设情况
 
2.毕业生服务重点领域情况
毕业生服务重点区域行业布局涉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重点领域,前五行业领域集中度分别为中西部地区70.81%、长江经济带71.89%、“一带一路”地区就业78.35%、湖北省71.39%。
表18 2023届毕业生重点区域就业行业集中度
重点地区 行业领域 比例
中西部地区就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5.58%
制造业 15.83%
建筑业 14.16%
批发和零售业 7.6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59%
前五行业领域集中度 70.81%
长江经济带就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6.30%
制造业 17.94%
建筑业 13.38%
批发和零售业 7.21%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06%
前五行业领域集中度 71.89%
“一带一路”地区就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5.45%
制造业 24.55%
建筑业 14.73%
批发和零售业 8.04%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5.58%
前五行业领域集中度 78.35%
湖北省就业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7.13%
制造业 15.65%
建筑业 13.63%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7.80%
批发和零售业 7.18%
前五行业领域集中度 71.39%
 
数据来源: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3届毕业生就业信息管理系统。
3.历届校友风采(部分)
丁毅,湖北海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疫情期间向学院捐赠了30万只防疫口罩,受邀参加第六届楚商大会,并作为重点企业代表上台签约。
程华,荆门市东宝区政府党组成员,柳林街道党工委书记。北京大学硕士、博士、美国麻省理工博士后。
刘斯佳,现任长江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全省思政课教学展示一等奖。
张正林,贵州识君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
陈迪萌,湖南省公安厅警务保障部国资处副处长。
许梦莹,武汉理工大学任博士后,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
姚睿,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
文勇强,经营天门市多宝镇勇强家庭农场、天门市顺发蔬菜专业合作社。
董慧莉,上海晶科能源股份有限公司,任销售运营高级主管。
孙志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信息安全系任职网络安全教研室讲师。
张晓敏,乌兰察布职业学院马列教学部思政课教师。
戴国庆,那曲广播电视台助理广电工程师、那曲广播电视台工会委员。
符世玮,武汉工程大学博士研究生,目前在University of Miami 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何浩湧,国信信扬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广州市律师协会经济犯罪刑事法律专业委员会委员。
张冬,“学习强国”佛山学习平台“学习领航员”,佛山市第二届“最美退役军人”

(七)应届本科生毕业情况与学位授予情况

学院2023应届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2614人,实际毕业人数2607人,毕业率为99.73%,学位授予人数2607人,授位率为99.73%。
表19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
专业名称 毕业人数 毕业生合格人数 毕业率 授位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19 19 100.00% 100.00%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塑料成型及模具设计方向) 5 5 100.00% 100.00%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46 46 100.00% 100.00%
化学工程与工艺 68 68 100.00% 100.00%
制药工程 31 31 100.00% 100.00%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60 160 100.00% 100.0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23 23 100.00% 100.00%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节能环保方向) 1 1 100.00% 100.00%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208 207 99.52% 99.52%
自动化 63 63 100.00% 100.00%
电子信息工程 48 48 100.00% 100.0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316 316 100.00% 100.00%
软件工程 178 177 99.44% 99.44%
软件工程(大数据与云计算方向) 7 7 100.00% 100.00%
通信工程 182 181 99.45% 99.45%
通信工程(移动通信方向) 5 5 100.00% 100.00%
网络工程 44 44 100.00% 100.00%
工程管理 56 56 100.00% 100.00%
工程管理(工程项目管理方向) 2 2 100.00% 100.00%
工程造价 80 80 100.00% 100.00%
土木工程 132 132 100.00% 100.00%
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工程方向) 1 1 100.00% 100.00%
工商管理 69 69 100.00% 100.00%
国际经济与贸易 111 110 99.10% 99.10%
会计学 268 268 100.00% 100.00%
法学 117 117 100.00% 100.00%
英语 139 139 100.00% 100.00%
产品设计 24 24 100.00% 100.00%
动画 71 70 98.59% 98.59%
环境设计 76 76 100.00% 100.00%
视觉传达设计 64 62 96.88% 96.88%
总计 2614 2607 99.73% 99.73%

(八)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高质量落实率:包括考研、出国、应征入伍、公务员(含选调生)、“三支一扶”;国家、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创业、大型国企、央企、500强企业协议落实率(详见表20)。
表20 2023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二级学院 本科专业 毕业去向落实率 其中
高质量落实率
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 合计 94.08% (159/169) 32.54% (55/169)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87.50% (21/24) 16.67% (4/24)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97.83% (45/46) 39.13% (18/46)
化学工程与工艺 98.53% (67/68) 32.35% (22/68)
制药工程 83.87% (26/31) 35.48% (11/31)
外语学院 英语 91.38% (106/116) 12.93% (15/116)
艺术设计学院 合计 93.19% (219/235) 10.21% (24/235)
动画 92.96% (66/71) 5.63% (4/71)
视觉传达设计 92.19% (59/64) 12.50% (8/64)
环境设计 92.11% (70/76) 11.84% (9/76)
产品设计 100.00% (24/24) 12.50% (3/24)
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 合计 91.17% (351/385) 30.65% (118/385)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93.44% (171/183) 24.59% (45/183)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91.67% (22/24) 50.00% (12/24)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87.83% (101/115) 38.26% (44/115)
自动化 90.48% (57/63) 26.98% (17/63)
建筑工程学院 合计 90.05% (172/191) 41.36% (79/191)
土木工程 92.08% (93/101) 44.55% (45/101)
工程管理 86.21% (25/29) 34.48% (10/29)
工程造价 88.52% (54/61) 39.34% (24/61)
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 合计 91.74% (622/678) 18.14% (123/678)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0.65% (194/214) 13.55% (29/214)
电子信息工程 91.67% (44/48) 22.92% (11/48)
通信工程 93.05% (174/187) 20.32% (38/187)
软件工程 91.89% (170/185) 21.08% (39/185)
网络工程 90.91% (40/44) 13.64% (6/44)
经济与管理学院 合计 86.97% (287/330) 17.27% (57/330)
国际经济与贸易 84.68% (94/111) 19.82% (22/111)
工商管理 78.72% (37/47) 6.38% (3/47)
会计学 90.70% (156/172) 18.60% (32/172)
马克思主义学院 法学 88.51% (77/87) 12.64% (11/87)
流芳校区 合计 90.07% (381/423) 26.71% (113/423)
法学 66.67% (20/30) 16.67% (5/30)
英语 39.13% (9/23) 26.09% (6/23)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100.00% (25/25) 32.00% (8/25)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00.00% (45/45) 71.11% (32/45)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99.02% (101/102) 12.75% (13/102)
土木工程 81.25% (26/32) 68.75% (22/32)
工程管理 75.86% (22/29) 34.48% (10/29)
工程造价 84.21% (16/19) 36.84% (7/19)
工商管理 100.00% (22/22) 0.00% (0/22)
会计学 98.96% (95/96) 10.42% (10/96)
合计 90.82% (2374/2614) 22.76% (595/2614)
 
七、特色发展
学院以行业人才需求为导向,以信息通信类、自动化、化工类专业集群为特色和优势;突出体现经、管、文的应用技术型特色,彰显艺术专业特色。
学院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吸收借鉴兄弟院校的成功办学经验,探索人才培养新机制;开展素质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工程训练、实习实训等人才培养的全方位教育体系。

(一)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学院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党的二十大报告。秉承我院“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培养能力强、素质高、顺应时代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实践与创新相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培养基础理论较扎实、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围绕各类学科的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共同夯实专业建设。科学制定培养方案,合理设置课程
与企业共同努力打造特色专业,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批质量工程项目;积极申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关专业,尝试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出台培养方案制定基本原则意见,充分发挥学校自身办学特色与企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优势,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能力建设,以及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形成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和企业共同设立“企业校区”或 “企业基地班”,并单独招生,制定“三一”熔炉式人才培养方案,期中“三”以学校培养为主,企业培养为辅,总时长为三年,“一”以企业培养为主,学校培养为辅,总时长为一年,在校期间和在企业期间均应按一定比例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
根据校企合框架协议,对具体岗位进行分析,学校与企业根据企业发展及岗位需求开设课程。实行课程置换,共实同实施教学,为体现协同育人特色,同时要保证教学秩序,学生先进行基本课程学习,再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企业课程学习及实践,在培养方案的实施过程中有必要进行相关课程置换,既保证教学规范性,又能体现人才培养特色。增强学生企业适应性,企业给出人才要求既有普适性的内容要求,也有岗位特殊技能的要求,同时也会出现相同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要求有所不同的情况,因此,为增加学生岗位适应性,教学内容必须更加贴近企业实际,增加的企业提供的内部资料成为主要教学内容组成部分。
2.适应形势,转变观念,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开发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内容上,加强基础实验、强化综合设计性实验、推进自选性与创新性实验。完善“基础实验-综合设计实验-拓展创新实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培养过程上,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基础认识实践、专业技能训练、综合生产实践三个阶段,与人才培养的不同阶段合理匹配。
校企实验实训基地进行校企合作“实习、实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针对在校学生缺乏项目实践经验的问题,精心制定合理的实训课程。所有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双方组织,企业提供实践岗位,提出培养要求,学校委派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实现毕业生就业实践的“零适应期”。毕业设计(论文)采用“真题真做”,指定教师和企业相关人员共同指导,毕业答辩采用公开答辩,形成毕业设计(论文)成绩,形成“双导师”指导制度。通过校企 协同开展多模式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工作,着力探索以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全程产学结合的应用型人才。
3.探索校企联合新模式,促进学校与社会协同育人,建设多层次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
建立联合实验室,结合共同研发项目培养学生的实际研发与创新能力。以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拓宽思路,拓展渠道,建立多层次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教师科研项目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观摩、现场教学、生产实习、技能训练、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项目,培养和提升学生工程实践运用能力。结合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共同育人的目的,培养造就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学院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截止目前共计获批25项。学院与一批大型国有企业、高科技公司签订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协议,包括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东风(十堰)汽车发动机部件公司、兴发集团、宜化集团、武汉重型机床厂等;与武汉启程科技合作,建立机器人实习培训基地;与深圳摩控自动化、常州创伟电机电器、深圳等签订学生就业实习基地协议。整合汇聚校内外资源,充实和优化实验教学队伍。开拓思路,挖掘企业资源,立足校内外建设实验教学队伍。加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训,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企业考察、交流和实践,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探索实验室人员的管理与聘任方式,优化实验室管理人员队伍。以点带面,全员参与,建设一支优秀的实验教学团队。发挥专业带头人和优秀实验教学教师的引领作用,以专业带头人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为负责人,以点带面,全员参与,所有教师均参与实验教学。
4.打造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专业技能大赛指导体系
在大赛的准备、设计、制作、参赛充分展示大学生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营造竞赛氛围,展现熟练的专业技能,紧抓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将专业技能竞赛的激励机制与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相结合,同时参赛学生实行优胜劣汰,将竞争机制与企业的选人用人机制相衔接,培养一大批理论基础扎实、工程应用能力高、动手能力强的人才。
5.建立校企人员相互渗透融合的双师型队伍
为实现师资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秉持“请进来”、“走出去”的开放原则,在保证企业与学校共同利益的前提与框架下,实行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制度,同时将学校专业教师送到企业沟通、交流、学习、挂职深造等,提高教师实践及综合教学能力,同时结合企业进行协同育人项目、课题研究与申报。
6.做好与人才需求为导向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学生在学校应完成公共基础(通识)课、创新创业课程(理论部分)、部分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专业课程学习,在培养体系里设定置换课程原则;在企业完成方向模块课程及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教学活动由学校与企业共同进行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
(二)着力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精神,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重点抓好组织领导、教学改革、能力提升,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往深里学、往实里干、往高处走,积极打造“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
1.坚持政治引领,共绘全员育人“同心圆”
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切实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成立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的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整合学院内外资源力量,统筹推进各项任务落细落实。加速推进“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细化实施“大思政课”建设工程、“大先生”培育提升行动等具体举措。不断完善思想政治学习制度,通过新生专业介绍活动、讲座报告、师生座谈会等方式,有计划、分层次地强化学生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组织学院领导干部主动进班级、进课堂、进宿舍,切实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将思政工作情况作为基层党组织评议考核的重要内容,持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全力支持、全员积极参与的思政育人工作格局。
2.强化课程设计,夯实培根铸魂“主渠道”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推进课程思政教育体系建设,2020年,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立项28门课程,出台《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试行)》(院政发〔2023〕17号),截止目前已有11门课程完成结项工作。通过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加强课堂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建设典型教学案例四大手法,提炼一系列可推广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打造特色示范课堂。未来将努力推动建立课程思政数字案例库,遴选涵盖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专业必修课的一批优秀课程,带动全院教师深入挖掘各门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切实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频共振、同向同行。
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充分挖掘课程的思政元素和思政融入点,进一步细化课程目从建设一批示范课程、立项一批教改项目、培养一批教学名师、建立一套评价体系等方面作出部署安排,压实压紧责任,确保课程思政建设见功见效。统筹全院力量,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的课程群建设,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代表的思政课程;制定《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公共艺术课程工作方案》;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公共艺术鉴赏与实践”等课程纳入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公共选修课。
目前,学院获批省级精品课程2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2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共计8门,其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获批线下一流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获批社会实践一流课程。同时,为提升学院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充分调动广大教师投身课堂教学改革的积极性,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已开展9门课程的课堂实录及说课视频录制工作。
3.完善师资培训,提升关键队伍“引领力”
学院定期开展“邮电大讲堂”,组织申报“课程思政”示范课堂、院级优秀教学奖,举行院级“说课”比赛,开展“师德师风”演讲比赛,进行教学管理人员业务培养等多种形式教学活动;邀请行业专家进高校,协助开展师资培训、教学诊断等活动,深入各二级学院传经送宝;组织政治、经济、法律等学科专家和思政课教师共同开展集体备课,通过树典型、立榜样形式,发挥名师的表率示范作用。鼓励专职党务工作者和辅导员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建设、社会实践指导等。通过举办“说课”大赛、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活动,积极搭建展示风采、锻炼能力、互学互鉴的交流平台,着力提升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
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和要求纳入教师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师德师风、教学能力等专题培训中,通过教研室研讨会、邮电大讲堂等形式,开展丰富多样的专题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结合教师节表彰、优秀教学奖评选、师德师风演讲比赛等活动,充分利用传统纸媒和新媒体,在教学楼以及学院官网、公众号等平台设立宣传专栏,营造良好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推动形成协同效应,努力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学院还大力推进专业课程综合改革,加强“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鼓励“课内+课外”、“课堂+现场”、“主讲+聘请”、“平时+期末”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原有精品课程基础上,不断打磨更多“金课”,淘汰“水课”,真正为学生做好教育教学服务。2020年,学院首批立项48门课程进行了综合改革项目,其中文科学院21门。
以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为例,2023年11月开展“课程思政”说课展示活动,期间由化材学院向丽院长作主题为《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道与术》的专题报告,分享了“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创建过程,教工党支部的老师们则分别开展了“课程思政”案例展示,这场活动以党建引领正教风促学风,加强了我院“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路径。
以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专业为例,注重全面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重视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学教育的重要指引作用,提升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课的地位。建立健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丰富理论教学,创新实践教学。例如刑法学,计划设置课程思政12学时,刑法用来惩治犯罪要求秉持正义的态度,在惩治犯罪与保护人权之间保持平衡,以案件为鉴,维护社会秩序、追求公平正义。结合相关知识点,运用案例给予学生价值引导,使学生通晓刑法理念和刑法规则背后的常识、常理、常情,在丰富学识的同时,增加对世界的认知,塑造优良品格。通过具体案例分析,引导学生遵循法治立场、反思人性弱点、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专业过硬、诚实做人、踏实做事的职业品格,引导学生将个人理想与民族复兴大业融合到一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持一致突出我国社会主义的特色和优势。

(三)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贯彻“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办学理念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校校合作”办学思路,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
1.人才培养方案建设
学院在最近一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确立了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将根据各专业各专业实施分方向精细化培养,以本科专业国家质量标准为宗旨,致力于发展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坚持“1学科专业教育+X职业技能教育+N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充分利用我院的教学资源,使我院专业布局和结构更加合理,紧密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和学院转型转设实际开展专业设置工作。
2.教育教学建设及学科竞赛成果
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培育)学科1个,湖北省一流专业、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专业、省荆楚卓越工程师协同育人计划专业、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省独立学院重点培育专业等17个,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本科课程及省级精品资源课程共12门,省级教学团队及优秀基层教学组织9个,第六届中国石油和化工教育教学成果奖1个,国家地方所属高校“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课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2个;学院教师主持获批教育部产学协同育人等省级及以上教科研项目105项。
学院注重通过各类学科竞赛以及丰富的课外科技、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等。近年来,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等各类比赛中,共荣获国家级奖励180项,省市级奖励560余项。
3.协同育人稳步推进
在校企合作方面,学院积极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积极开展“访企拓岗”行动,合作企业稳步增加,学院开放办学水平不断提升。近年,学院获批教育部协同育人计划项目25项,先后与上海安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武汉东海石化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湖北三安光电、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多所知名企业在资源共享、科研交流、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就业创业等多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全方位开展校企合作,扩大学院开放办学规模与水平。
学院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实践基地建设,与烽火科技集团合作成立并获批一个国家级实习实训基地,与武汉环艺雕塑工程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并获批一个省级实习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并有效使用罗克韦尔自动化实验室,与主办高校共建土建类实验教学中心,与达内集团共建达内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截止目前学院共有25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本学年共接纳学生16258人次。
在校地合作方面,学院与洪山区签订了“区校联合培养社会治理人才备忘录”,畅通“高校—社区”人才输送渠道。近年与省人社厅、省就业指导中心、青山区委组织部、绍兴市、温州市、金华市、湖州市人民政府以及同类高校举办了数十场大型综合招聘会,先后与烽火科技、兴发集团、奥园地产、三宁化工、锐科激光、百胜集团、中核二二建等知名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在校校合作方面,武汉工程大学13个学院与我院8个二级学院签订人才培养“一对一”帮扶协议,在办学条件、学生培养、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研交流等方面建立帮扶机制。
3.学院近年毕业生就业情况
湖北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湖北将通过发挥湖北科教、人才、产业等比较优势,为构建全国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提供人才支撑。据此,学院近年招生面向26个省(区、市),现有在校生11000余名。学院2022届毕业生的毕业去向落实率为92.38%,其中高质量就业比例达23.86%。此外,学院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强化就业引导与帮扶、分层分类拓宽政策性就业岗位,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2022届毕业生中,应征义务兵的有127人;中西部地区就业的人数为1857人,占就业总人数的78.45%;服务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地区的占比分别为84.33%、18.93%。
4.典型案例
①因材施教——以外语学院“导师制”为例。外语学院英语专业实行四年全程导师制,将学生分为英语教育组、翻译组(笔译、口译)、商务组、考研组、出国留学组等;学生和导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因材施教。经过四年全程辅导,同学们不仅在语音语调、口语表达、名著阅读、商务应用文写作等方面得到悉心指导,学习热情、班风学风、到课率、参与各类英语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积极性明显提高;专业四级、专业八级、研究生、公务员、教师资格证、BEC、CATTI等考试的报考率和通过率成上升趋势。
②产教融合——以化工与材料工程学院“1+X+N”人才培养模式为例。化材学院致力于立足湖北,面向中南,辐射全国,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大化工行业发展,以“1+X+N”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为出发点,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企业订单式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2018年-2021年期间,化材学院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办了“兴发虚拟班”、签署校企合作“兴发班”协议书、签署员工培训项目合作协议、设立实体班招生模式,实施“四双”培养模式、双方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
此外,通过“访企拓岗”行动,化材学院与三宁化工、联合药业等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化材学院高度重视学生学科竞赛工作,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以赛促学。在2022年“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省级铜奖,并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3项省级铜奖。
③产学合作——以艺术设计学院产学研项目为例。艺术设计学院在产学合作建设上效果显著,截至目前共申报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9项,获批6项,涉及项目资金近40万元。其中,环境设计专业的实训环节工作室在近两年时间里与江苏億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深度合作,企业导师深入课程教学,同时以实际项目导入到课程实施中。在合作过程中以我院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设计团对设计研发了“幼儿园科学教室标准化装饰产品”——玩转科学系列墙面装饰套件经过多次方案调整和打样,现已投入生产并投放到市场上,获得使用园所的一致好评。
八、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学院坚持内涵式发展道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然而,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院本科教学工作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差距,特别是优化学科专业、调整师资队伍结构以及完善教学保障机制、加强党风廉政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问题影响着学院本科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也将是学院在未来需要努力的方向。

(一)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推进产教融合发展

学院一直以来高度重视专业建设与优化,2021年学院成功获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和商务英语2个新专业;2023年为优化学院学科专业结构,由教务部牵头,组织大学生体育教育中心申报“休闲体育”专业,目前正待审批中。
截止目前,学院共有41个本科专业,10个专科专业。现有的41个本科专业中有11个专业暂未招生。为落实“一校一案”工作方案,原则上,到2025年学院学科专业调整达到20%左右,招生专业应控制在40个以内,需淘汰优化部分不适用需求的专业,布局重点放在需求强、人才缺口大和就业前景广的专业上。为此,我院需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应将专业建设与产业地图深度融合﹐以需求为导向,优化专业布局。由于对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缺乏了解与科学预测﹐未能充分体现地方性与应用性办学特色,导致少数专业(方向)单一、学科优势不显著。二是按照“人才培养突出应用、课程体系强化实践”原则,将课程内容与相关职业标准对接,对相关企事业单位进行深入调研,分析职业的岗位需求,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开发融学术和职业内容为一体的综合课程。三是继续坚持“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以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需要的一线高层次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以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培养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人才。

(二)全面实施“1+X+N”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

根据学院建设高水平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目标定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定位,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因材施教的理论,以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化、特长化全面发展,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深入践行“开放办学、协同育人、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系统谋划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大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校地合作,拓展我们的办学资源;全面实施“1学科专业教育+X职业技能教育+N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强化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重心下移;按照三全育人、五育并举的要求,推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全过程改革。具体做法如下:
1.一个顶层设计
学院以2023年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做好顶层设计。人才的培养要兼顾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行业发展的需求,应注意以下几个原则:目标明确,突出应用。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和公共服务需要的,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技能型、创业型专业技术人才。科学构建课程体。根据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能力需求,形成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工科多方协同育人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特色鲜明。与企业共同努力打造特色专业,结合学校办学特色努力建设一批质量工程项目;积极申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关专业,建立需求导向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
建立起学科专业教育体系、职业技能教育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大力加强教学基本建设:(1)科学设置并持续更新专业体系;(2)按照“五育并举”要求科学合理设置通识教育课程。(3)多方集成课程资源:校本课程、高质量线上课程、企业课程等;(4)问题导向,项目化学习,按1+X+N建立逐层递进、相互关联、互为支撑的系列课程体系;(5)持续推进课程综合改革(课内+课外,线上+线下,主讲+聘请,平时+期末);(6)持续开展教学基本建设,以打造院级金专、金课、金师、金材为核心,夯实基础,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集成教学成果,服务教育教学;(7)持续开展师资队伍建设,以系列化校本培训为基础,以赛带训,开展新进教师、骨干教师各类培训,辅以教学管理人员培训,以二级学院督导帮扶为抓手,全面提升教师教学鞥能力;以校级教学科研项目申报立项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省级以上教学科研项目申报,营造科研氛围,带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
2.两项改革
①改革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大一,通过安排专业课教师、导师或企业导师,开展专业介绍、认识实习等环节帮助学生认知专业与行业,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大二、三,开展专业课程学习、实践教学、校园文化活动和课外科技活动的等深化专业和行业认识;大四,调查分析研判毕业生就业需求,为学生提供政策解读、求职指导、个性化咨询等全方位服务。
②探索实施1+X全员导师制。以师生双选的方式,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选择和确立学业导师,导师协助辅导员、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专业、制定学习目标和规划,结合实践环节的指导学生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规划,从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推进人才培养工作,导师组成员包括辅导员、专业教师、企业导师、学长导师等。
3.三全育人
“五育并举”是育人要求,“三全育人”是落实要求的具体路径。专任教师通过讲台教书育人,辅导员、管理服务人员是“不上讲台的老师”,是“全员育人”的重要力量。“全员育人”要重点抓全员责任落实,“全过程育人”要重点抓课程思政、理论课,突出育人功能和价值塑造,“全方位育人”要在党建工作、教学工作、学生工作、后勤保障工作方方面面都强化育人功能。
4.四项工作
①党建工作——铸魂育人。高校是党的工作重要阵地之一,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工作方针,为学生提供健康的成长环境和有益的学习资源。学院党建工作紧紧围绕学院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与时俱进做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促进教育教学工作高质量发展。
②教学工作——教书育人。努力做好教学规划与建设、教学运行与监控、教学改革与研究。规划是灵魂,建设是根本,运行是基础,监控是保障,改革是手段,研究是反思。有了规划和建设,才能运行通畅,质量有保障,只有不断改革探索,定位和纠偏,教学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③学生工作——管理育人。不断创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并建立起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和社会道德观,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注重学生心理健康塑造健康人格。帮助学生在学习、生活、择业、交友等各方面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培养肯吃苦,能抗挫的优良心理品质;注重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融入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各方面;要增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效,并未实现职业目标奠定素质、知识、能力的基础。
④后勤保障工作——服务育人。后勤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落地的基础性工作内容,包括基础建设、物资供应、教学设备等,以及在后勤保障的管理服务性是其显著特征。通过后勤保障部门与其他部门的相互协调,保障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师生的基本权益,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和人培方案的落地实施提供切实保障。
5.五育并举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通过人才培养方案中就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均做了安排和要求。德育以党建为引领、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强化党对学校工作的全貌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智育,将学科专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实现人才的素质、知识、能力目标;体育,将体育课程、课外体育锻炼、群众体育活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及体育竞赛等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开展体育工作;美育,将艺术类必修选修课程教学、艺术作品展示、文艺社团及汇演活动等结合,训练发现美的眼睛、创造美的双手、鉴赏美的心灵,同时,将校园环境建设与改善、学生宿舍改造与美化等结合加强美育;劳动教育,将专业课程实习实训环节的生产劳动为主体,辅以学生义务劳动、勤工助学,安排学生参与实验室清洁卫生打扫及学生宿舍环境卫生打扫相结合开展学生自我管理与服务来强化劳动教育。
6.六类措施
①加强跨学科协同。鼓励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和合作,打破学科壁垒,实施跨学科的课程设计和项目,提供更广泛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培养。
②优化课程设置。针对专业课程和其他相关专业课程,进行课程整合和优化,确保学生获得全方位的知识和技能培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团队合作、项目实践等,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③强化实习实训。增加实践和实训项目的比例,使学生能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和创新能力。与企业、社会组织等合作,提供实践机会和项目支持。
④推动自主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和开放性任务,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自主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⑤定期评估改进。建立评估机制,定期评估1+X+N人才培养模式的效果和成效,收集学生、教师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改进,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⑥提供支持保障。为实施1+X+N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必要的支持和资源保障,包括教师培训、实践基地建设、实验设备购置等,确保模式的顺利实施。
以上举措旨在完善1+X+N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更好地满足跨领域综合能力培养的需求,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未来,学院将继续着力加强学科专业等基本建设,切实以教学建设夯实学院人才培养和提升办学层次的深厚基础,提升学院支撑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本领,推进特色鲜明的地方应用技术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附件: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2023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支撑数据表。
序号 数据项 数据
1 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 85.06%
2 教师数量及结构(全校及分专业) 学院折合教师总数约为504人,按折合本科学生数10017计算,生师比约为19.88。
(详见工作附表1、2:教师数量及结构)
3 专业设置情况(全校本科专业总数、当年本科招生专业总数以及当年新增专业、停招专业名单) 2020年恢复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市场营销(网络营销)、药物制剂3个招生专业;2021年新增招生商务英语专业、数字媒体专业;2023年申报休闲体育本科专业,待教育部审批中。全院本科专业总数共计41个,专科专业总数共计10个。现学院正在招生专业共有本科专业43个(含专业方向),专科专业5个。
4 师生比(全校及分专业) 外聘教师与专任教师人数之比为1.47:1,按折合本科学生数10017计算,生师比约为19.88。
 
5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5898.11元(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
6 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83028万元(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
7 生均图书 146.92册(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
8 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种数 1423414册(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
9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其中生均实验室面积)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为4.25㎡,生均实验、实习场所面积0.26㎡(按全日制在校生12304人计算)
10 生均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246.28元(按全日制在校生12922人计算)
11 本科专项教学经费(自然年内学校立项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建设的专项经费总额) 601.84万元

12 本科专项实验经费(自然年内学校立项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经费生均值) 总计182.51万元
13 本科专项实习经费(自然年内学校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支出经费生均值) 总计6.78万元
14 全校开设课程总门数(学年内实际开设的本科培养计划内课程总数,跨学科讲授的同一门课程计1门) 540门
15 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 详见表9: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以及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
16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按学科门类、专业)
17 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不含讲座,全校及分专业) 详见表6: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比例
18 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一门课程的全部课时均由教授授课,计为1;由多名教师共同承担的,按教授实际承担学时比例计算,全校及分专业) 详见表5:教授讲授本科课程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
19 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分专业) 详见表10:实践教学及实习实训基地
20 应届本科生毕业率(全校及分专业) 学院2023应届全日制普通本科毕业生2614人,实际毕业人数2607人,毕业率为99.73%。
21 应届本科生学位授予率(全校及分专业) 学位授予人数2607人,授位率为99.73%。详见工作附表19:应届本科生毕业率与学位授予率
22 应届本科生初次就业率(全校及分专业) 详见表20: 2023届本科毕业生分院系(专业)毕业去向落实率分布
23 体质测试达标率(全校及分专业) 详见表12:2021-2022学年体质测试达标率
24 学生学习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详见正文。
25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调查方法与结果) 详见正文。
26 其它与本科教学质量相关数据 根据教学工作的实际和教学管理的需要,学院有专职教学质量监控人员3人。具有中高级职称的3人,所占比例为100%,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3人,所占比例为100%。
学院专兼职督导员42人。本学年内督导共听课2458学时,院领导听课28学时,中层领导干部听课50学时。本科生参与评教14920人,覆盖面为100%。
 
(责任编辑:admin)
------分隔线----------------------------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
版权所有 © 武汉工程大学邮电与信息工程学院信息公开网 2018 All Right Reserved.